约24280字。
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18级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一、课内基础训练(1-7题每题2分,共14分)
1.下列选项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
①召有司案图②畔主背亲③卒廷见相如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⑤红巾翠袖,揾英雄泪⑥武父子亡功德⑦与武决去⑧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⑨窃计欲亡走燕⑩前以降及物故
A. ①②④⑦⑨⑩ B. ①②③⑤⑦⑧
C. ②④⑤⑥⑦⑧ D. ②④⑥⑦⑧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①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查看;②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⑥武父子亡功德“亡”同“无”,没有;⑦与武决去“决”同“诀”,辞别;⑧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排除③⑤⑨。
故选D。
【点睛】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2.下列加点词语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公车特征拜郎中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其人勇士,有智谋
B. 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皆为陛下所成就
C.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汉天子我丈人行武等实在
D. 幸蒙其赏赐衡下车,治威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古今异义的混淆是高中语文中的易错点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多注意,多积累古今异义词。同时,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一个词时,要事先考虑是否在其他文章中见过这个词,并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判断这个词的真实含义。
A项,特征:古义:特地征召;今义:一个客体或一组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宣言:古义:扬言。今义:扬言,宣扬。
B项,驸马:古义: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员;今义: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
C项,亲戚:古义: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它的成员。丈人: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在家庭关系中,称妻子的父亲为“丈人”。实在:古义:确实还在。今义:诚实;不虚假;的确。
D项,下车: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从车辆上下来。约束:古义:盟约。今义:缠缚,束缚,限制,管束,处罚等意思。
故选C。
【点睛】古今异义的变化:1、词语概述;2、词义扩大;3、词义缩小;4、词义转移;5、感情色彩变化;6、名称说法改变;7、词义弱化;8、词义强化;9、古褒今贬;10、古贬今褒;11、名称说法改变;12、改音变意。
3.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伐齐,大破之:攻克,打败相如因持璧却立:后退再迁为太史令:复,又
B.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出京任职恐前语发:被揭发若知我不降明:好像
C. 衡少善属文:连缀,写作宦官惧其毁己:说坏话副有罪,当相坐:连坐治罪
D. 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阴知奸党名姓:暗中虞常果引张胜:延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本题可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将选项中实词义代入句中来进行分析。
A项,再:第二次。出自南北朝范晔的《张衡传》。“再迁为太史令”译为:第二次迁升为太史令。
B项,若:代词,你。出自班固《苏武传》。“若知我不降明”译为: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
D项,引:招出,牵连的意思。出自于汉朝班固所著的《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译为: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
故选C。
【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有以下判断方法:(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2)联想迁移法: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