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420字。
邵阳市部分学校2020届高三综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卷答题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3 个小题。
文化的价值之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程度。马克思说:“理论在一 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文化也是如此。今天,我 们只能立足于当代中国去甄别并择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摒弃那些不能与时俱进的消极 成分。这应该成为衡量一切文化遗产的基本坐标。偏离了它,我们就有可能陷入相对主义的 泥淖,要么“食古不化”,要么“喝祖骂宗”。对传统文化采取原教旨主义态度,也是不符合历史 辩证法的。这种复古读经的做法,抹杀了当代人类生存方式的新特点,难以适应新的文化需 要。同时,对于历史上的中国,我们更不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但也应看到,今天的中国毕 竟是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经历了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重构,经历了近四十年改革 开放的激荡,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在本来意义上被 复制和再现。
中国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从而显示出它的当 代价值。传统文化如何才能“活”起来,活在当代人的观念和生活实践中,而不是仅仅存在于 典籍、文物古董和博物馆中?传统文化只有在不断回应时代的挑战、质询和诉求中才能真正 得以弘扬光大。所以,它只能“活”在不断的损益中,这恰恰是一种文化的常态。不然的话, 传统文化就有可能沦为现代新儒家所焦虑的“木乃伊”或死古董。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创造和创 新,才能实现有活力的传承。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我们应采取“神似”而非“形似”的态度。譬如中国传统社会提倡的 “二十四孝”,今天的人们既不可能也不应该拘泥于模仿它所描述的具体情形,而是借鉴和继 承“二十四孝”所体现出来的孝道精神。不然的话,就难免走向“愚忠愚孝”之类的愚昧。冯友兰 当年所提出的“抽象继承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包含着这层用心的。道德的具体表征会随着 不同民族、不同时代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具体形态;但道德之为道德的那个“理”,却能纵贯 古今中外、超越时空限囿。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当代中国人重新发现文化上的自我提供内在依据。在现代化的狂 飙突进中,我们很容易在文化上陷入自我迷失,从而找不到“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又到何 处去”的答案。不解决这个前提性问题,就无法真正回应“谁的现代化”“为谁的现代化”之类的 根本性问题。重新找回现代人的自己,重建现代人的自我,就不能不进行一番文化上的“寻根”, 重新接续我们同传统文化之间脐带般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能够提供启迪。当 代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这意味着人类必须调整自身同自然的关系。在工业文明中,人类对自然的占有,乃是引发生态失衡和环境危机、使人类生存陷入困 境的深刻文化原因。它所孕育的现代技术取代了古典技术。古典技术所体现的基本理念是“天 人合一”,而现代技术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克天”。摆脱现代技术带来的危机,唯一可 能的出路,从文化上说,在于恢复技术的古典品格,即“天人合一”的智慧。正是在这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显示出它的积极意义。
(何中华《在创造创新中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传统文化采取相对主义态度,就有可能不甄别、不择取、不摒弃地对待传统文化。
B.对传统文化采取原教旨主义态度的做法,是不顾当代人类生存方式新特点的复古读经。
C.对传统文化既不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也不能无视历史的变化而机械地复制和再现。
D.传统道德的表征多种多样,其“理”却亘古不变,对此我们要“神”“形”兼备地继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有立有破,既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又批判了三种错误做法。
B.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论证了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转化和创新,才能适应时代。
C.第三段以“二十四孝”为例论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要用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
D.最后两段,分别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在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传统文化不可能在本来意义上被复制,而应与时俱进地弘扬其优秀成 分和正能量。
B.传统文化不能存在于典籍、文物古董和博物馆中,而应在回应时代的挑战、质询和诉求中 创造和创新。
C.人们如果拘泥于传统文化具体形式上的模仿,就会走向“愚忠愚孝”,传统文化也会变成“木 乃伊”。
D.现代技术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现代人无法真正回应“谁的现代化”“为谁的现代化” 之类的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3 个小题。
材料一:
2019 年底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迅猛,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武汉宣布封城后,其他省市陆续响应以控制人口流动。疫情防控部门希望不 断总结经验以评估现有措施的有效性。
2020 年 1 月 31 日,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香港科学家的一篇论文,论文采 用传染病动力学中的 SEIR 模型做模拟。该模型将人群分为易感人群(Susceptible)、已被感 染但无症状处于潜伏期的人群(Exposed)、已有症状但未被隔离的患病人群(Infectious)和 康复人群(Recovered)。该模型将死亡人群归入康复人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