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890字。

  22《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导入门】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目标牌】
  1.(重点)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诗意篇
  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
  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
  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
  【自学径】
  一、记文常
  [解题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辨文体]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知作者]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查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二、立基础
  [记音形]
  城郭(guō)  夫(fú)环而攻之 米粟(sù)亲戚(qī)畔(pàn)之  域(yù)民 寡(guǎ)助 封疆(jiāng)
  [释词义]
  (一)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二)古今异义词
  1.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2.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三)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四)词语活用: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译文意]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地理形势。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郭:外城。环,围。
  译: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这。
  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池:护城河。兵革:武器装备。 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委,放弃。 去,离开。
  译: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5.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限制。 以,凭。 固:巩固。  威:威慑。
  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