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 ,约12400字。
益阳市2020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面向未来,谋划和思考艺术发展格局,我们必须树立新文化空间观。
首先,为一切“可能”打开空间。在人类文化大变革前夜,未来和远方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人类社会几千年以来所积淀形成的基本认知框架、伦理框架、价值框架都将被重新审视和锤炼,因此就要倡导和鼓励将一种开放的尺度引进我们当下的思考谋划中,为一切新兴艺术形态成长的方向、路径和选择打开空间,为一切美学想象和艺术可能打开空间。古人云,事到万难须放胆。任何时代伟大的艺术创造一定都是在既定的思维框架和想象力之外创造出来的面对当代科技与艺术交融发展的复杂形势和混沌局面,我们需要树立新的文化空间观念,把未来的维度、自然的维度、人类的维度、生长的维度引入今天的文化现实,为一切精神的方向和艺术成长打开无限的空间。
其次,为一切“不同”预留空间。科技与艺术的汇流之地,也是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现象涌现之地,一定会对既有的艺术形态艺术领地、艺术格局产生强烈冲击。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鲁迅先生认为,唯新兴者才有未来。实际上,“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化的多元异质结构是文化创造和文化兴盛的前提条件,要保持文化的发展、繁荣、竞争和创造,就不能让一切固有的陈旧的事物把空间填满。在空间的运筹上,要善于包容,善于“留退让”。对新技术推动产生的艺术形式、艺术现象和艺术探索,要允许看、允许试、允许竞争,和而不同,正所谓“话不能说死,路不能堵死,气不能封死”。
再次,为一切“改变”腾挪空间。今天的我们身处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没有任何固定不变的事物或形态,变才是唯一永恒的主题。变,就必须有腾挪和回旋的空间;变,就必须预先设置可以容纳未来存在的空间,绝不能是铁板一块,铁屋子一间。中国传统艺术有很多善于腾挪空间、实现艺术创造的例子。老子哲学尚虚、尚无,中国画的至高境界是空灵,都反映了高妙深刻的空间审美观。京剧里面唱腔讲究“气口”演唱者只有掌握准确的换气位置,把握好停顿的节奏,训练自己得心应手的换气方法,才能使演唱从容不迫、优美动听。改变可能是对现存事物的吐故纳新、转化更新,也可能是旧事物的灭亡,为新事物腾挪空间。
最后,为一切“曾经”转换空间。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文化时空是多种时空叠加、互渗、交融的复合体。历史传统在这里延续未来萌芽在这里生发。我们既要善于为未来打开空间,也要善于为过去的存在转换空间。从历史上看,新的文化形态很少会完全取代和消灭旧的形态,而是把旧的纳入其中,新的带着旧的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一起往前走。人类文化如人脑结构,从最原始的动物本能到高级的语言逻辑,进化史上各个阶段的文化要素和功能都积淀在里面。传统是一种活的东西,应该引入现代的时空语境和环境中,纳入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由现实的多元的价值主体进行判断、选择、吸取和改造。没有进行时空和价值转换的旧事物不具有现代文化价值,文化传承不是原有文化形态的简单维系和延续,而是要把积淀其中的优质部分择取出来以现代性的转化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新型文化形态和文化格局对接融合。
(摘编自庞井君《为新兴艺术形态成长打开空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在既定的思维框架和想象力之外进行思考,就能创造时代的伟大艺术作品。
B.若让一切固有的陈旧的事物把空间填满,就很难保持文化的发展、繁荣、竞争和创造。
C.之所以今天我们所处时代的所有事物都在变化,是因为变化才是唯一永恒的主题。
D.新的文化形态常常会带着旧的形态往前走,它很少会完全取代和消灭旧的形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层论述“打开空间”“预留空间”等四个分论点,形成逐层递进的关系。
B.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二、三两段运用了引证法,四、五两段都运用了喻证法。
C.文章以京剧唱腔讲究“气口”为例,论证中国传统艺术善于腾挪空间,实现艺术创造。
D.尾段论证我们要善于为过去的存在转换空间,并基于此提出了文化传承的具体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倡导为一切“可能”打开空间的原因是未来和远方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可能性,许多旧的框架需要重新审视和锤炼。
B.文化交流中不断涌现的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现象,一定会对既有的艺术形态、艺术领地、艺术格局产生强烈冲击。
C.改变常常指对现存事物的转化更新,而它的另一种可能是旧事物灭亡后预先设置腾挪可以容纳未来存在的空间。
D.传统是一种活的东西,应该对其进行时空和价值转换。要有现实的多元的价值主体对它进行判断、选择、吸取和改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刺绣艺术是中国手工艺传统中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名绣源远流长,苗绣、藏绣、侗绣、满绣等少数民族刺绣艺术精彩纷呈。数千年来,一代代遍布城乡大地的绣娘和绣女们,通过刺绣表达了最为深挚的情感和希望,也沉淀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进入新世纪以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