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语文试卷(12份)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文七 Word版含答案.doc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文八 Word版含答案.doc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文二 Word版含答案.doc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文九 Word版含答案.doc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文六 Word版含答案.doc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文三 Word版含答案.doc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文十 Word版含答案.doc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文十二 Word版含答案.doc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文十三 Word版含答案.doc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文十一 Word版含答案.doc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文四 Word版含答案.doc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文五 Word版含答案.doc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  文(三)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从时间的向度来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内容和品质的纬度来看,却并不是呈现为鲜明的向前发展和进步性,而是出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存的倾向。
  中国海洋小说最初是以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的形式出现的。庄子的《秋水》就描述了一个“北海若”的海神形象。在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的《山海经》中,海神形成了一个群体,成为各个海域的统治神。这是先民对海洋充满敬畏的体现,先民觉得海洋神圣、怪异、神秘,绝非人类所能接近。于是,海洋就成了神话的一部分。神话叙事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叙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模式,其形态美学则是变异、想象和一定程度纪实的融合,因此艺术风格瑰丽,奇幻。
  船的出现改变了古人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也改变了他们的海洋思维。人类坐着船进入海洋,从事海上贸易、海洋探险和海上劳动,撩起了大海神秘的面纱,使大海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对海洋的敬畏之感骤然下降。反映在海洋文学叙事上,那就是奇幻和瑰丽的想象性虚拟构建逐渐被实际内容取代,整个叙事思维大势从空中落到了大地。于是神话叙事的精髓一部分演化为《搜神记》《博物志》等笔记体叙事,而大部分则随着海洋神秘感的消失而渐渐消散。
  海洋小说从神话叙事发展到笔记体叙事,反映出古人对海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表露出他们海洋思维的模糊和矛盾。因为这些对海洋的笔记性叙写,虽然已经淡化了神话色彩,却仍然是以“变异海洋”而不是“真实海洋”为特征。可是随着驾船技术的娴熟化,尤其是到了明朝,人类终于较大规模地进入海洋,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洋实践活动,完全打破了原先由《山海经》等神话叙事书写的海洋世界格局,海洋的神秘和神圣最终被彻底地消解了,代之而起的是人类有了像在陆地上一样的主人的感觉。因此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里,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欺凌之类的题材大幅度增加了。
  海洋就这样随着海洋活动日趋世俗化,成了现实空间的一部分,再也没有任何奇异可言。可是这个时候以及以后的海洋小说,却并不是完全都变成了现实主义的。综观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作品,除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叙事继续着“笔记海洋”的文学品质外,还继承了《山海经》的“海洋想象”和“海洋圣洁”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为“海洋神圣——海洋宗教”的神道叙事,这就是中国海洋小说特有的神、魔和海洋相结合的神魔小说。明清时期神魔小说的繁荣反映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从科学理解又回到了文学体会,海洋又重新变成了一个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人们对海洋的理解进入了文学象征的层次。《西游记》是这方面伟大的代表。
  (摘编自倪浓水《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审美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海洋小说有漫长的历史,但从内容和品质上看,并不呈现鲜明的向前发展的特征。
  B.中国海洋小说最初的形式是神话叙事,其风格瑰丽、奇幻,体现了先民们对海洋的敬畏。
  C.海洋小说笔记体叙事以实际内容为主,其创作已经摆脱了神话叙事的影响。
  D.神道叙事继承神话叙事传统,是在人们对海洋有了科学理解之后进行的文学回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按照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自身发展的轨迹,层层推进,条分缕析,论证思路清晰。
  B.文章以人们海洋意识的变化为事实基础,阐述了中国海洋小说三种叙事模式产生的历
  史背景。
  C.文章第四段援引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事例,说明了人们对海洋认识的深化。
  D.文章举《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等例,意在说明人们对海洋的理解进入文学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海经》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是因为书中有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
  B.如果没有船的出现,中国海洋小说将不会获得发展,叙事将保持想象性虚拟构建。
  C.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题材在海洋小说中剧增说明人们对海洋不再感到神秘和神圣。
  D.神魔小说中海洋又成为了一个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人们不再从科学层面认识海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为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的通知
  国办发明电[2020]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
  ……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  文(五)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从远古走到今天,变成系统的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甲骨文是殷商晚期的文字,至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三千多年来汉字发展曾遇到多次危机,其中危机之一就是书写效率低下。
  早期的文字,形象性极强,按照形象弯弯曲曲地写。春秋战国社会发展非常快,文字使用面越来越广,连一般的工匠制造器物也在上面标识文字,于是追求简省,这种简省就改变了汉字早期的一些形态。也就是说,按传统的写法汉字遇到危机,汉字书写效率低下,和当时用字要求快捷方便形成了矛盾。
  怎么突破这个矛盾?有些人开始潦草地书写,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通过这个办法来突破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这种突破改变了古文字的书写系统,带来了整个文字系统的古今转型。在战国时期秦简上出现了早期的改变篆书曲线,变得平直方正的写法,这就是早期的隶书。例如青川木牍记载的秦武王二年发布的一个关于田地的法律条文,其写法完全是隶书了。近年来发现的秦简,基本都是隶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宇”的文字政策,用的规范字体是小篆。但是一般的日常用字使用的是隶书,隶书就是小篆的简写,把小篆的弯弯曲曲变成平直方正。这种发展一直延续到汉代。马王堆帛书是汉代早期的材料,就是隶书,但还带有篆体的味道。到汉武帝时期,隶书发展成熟。
  隶书的成熟,形成了新的字体,改变了古文字的形态,古今汉字的结构就完全不同了。形象性很强的篆书形体到了隶书阶段,很多字都看不到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了,例如,甲骨文中手抓着大象鼻子是“为”,是一个动作,指用手牵着大象,金文还能看到样子,但是小篆已经看不清楚了。所以东汉许慎解释小篆“为”字时就不知道原意是什么了,结果他解释“为”是“母猴也”,说猴子喜欢用手抓,不断在动,所以“为”有“动”的意思,这是根据小篆讹变形体做的解释。到隶书以后,“为”字一点也看不出和大象有关,当然也看不出和猴子有关。正因为隶书的变化,古文字变成今文字,今文字指的是隶书、楷书等,古文字指的是小篆以前的文字。
  隶书写得很美化,“一波三折,鹤头燕尾,左右分背”,但是用笔“波挑”,写起来也慢,最快的办法是直来直去。到东汉,进一步发生变化,直来直去的结果就产生了楷书。楷书的定型彻底完成了汉字的古今转变,这个转变使汉字形体从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中走了出来。楷书是汉字形体发展的极致,汉字的笔画系统和方块字形态至楷书最终确立。
  汉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即从古文字到隶书再到楷书完成了古今转变。这一次转变确定了汉字的基本格局,汉字从古老的形态转化成抽象的符号,到隶书以后汉字就从弯曲的线条变成点画的组合,虽然牺牲了汉字的形象性,但极大提高了书写效率。
  (摘编自黄德宽《汉字在历史上的三次突破》)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字从小篆到隶书的转变,和当时的社会需求和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的政策相关。
  B.隶书出现于战国时期,成熟于汉武帝时期它的成熟是以牺牲汉字的形象性为代价的。
  C.“为”的本意指用手牵着大象,后来由于字体的变化,就有了“母猴”“动”等意思。
  D.隶书追求书写美观而影响了书写的效率,楷书追求书写效率却又淡化了字形的美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基本上按照“古文字一隶书一楷书”这一汉字形体演变过程来写,层次清晰。
  B.“怎么突破这个矛盾”一句,既承接上文,又开启下文内容,使文章过渡自然。
  C.文章既有周密的阐述,又有丰富的史料如秦简、马王堆帛书等作支撑,有说服力。
  D.文章以“为”在甲骨文、小篆和隶书中的不同形体为例,论述了汉字的演变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字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书写效率低下的难题,但通过字形的演变解决了这个问题。
  B.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简化了字形,但降低了小篆的象形程度。
  C.从汉字发展史来看,汉字形体是按照由形象到抽象、由繁杂到简单的规律演变的。
  D.为了提高书写效率而消减了汉字的形象性,对后来汉字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
  ……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文(八)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通过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
  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以及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等,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对各种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相互依存、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正是敦煌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应从整体上理解敦煌以及敦煌文化。
  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珍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于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在绵延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时代内涵,正是敦煌文化的魅力与活力所在。对敦煌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和帮助。
  (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敦煌文化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体,同时又吸纳了多种外来文化元素,内涵丰富。
  B.虽然历经社会变迁,自然环境恶劣,但是敦煌文化崇德向善的底色却从未改变。
  C.敦煌的文学艺术都是为反映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人生的关怀。
  D.融通是敦煌文化的特点之一,它体现了“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提出问题,中间分析原因,最后发出倡议,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
  B.文章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总结了敦煌文化在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四个特点。
  C.文章论证敦煌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具体例举了构成敦煌文化的多种元素。
  D.文章在论证敦煌文化特点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了敦煌文化对于当今时代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敦煌文化的研究表明,一种文化只要能在其原来的基础上开放纳新和再创造,就一定能取得开拓发展。
  B.关注现实人生和当下生活是敦煌文学艺术的生命力所在,一旦进人玄想,文学艺术将失去其生命活力。
  C.敦煌文化的魅力在于文化融合,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D.传承发展敦煌文化,今天还需要深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人文精神,并赋予它时代的内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里约奥运会上,一个名为“张小明”的新闻机器人小试锋芒。在奥运会开始后的13天内,共撰写了457篇关于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的消息简讯和赛事报道,每天30篇以上。不仅涵盖了从小组赛到决赛的所有赛事,且其发稿速度之快,也让人惊讶——几乎与电视直播同时。
  “张小明”的核心——“写稿模块”由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同北京大学计算机所共同研制。其工作原理是结合最新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视觉图像处理的技术之后,通过语法合成与排序学习生成新闻。作为第二代新闻机器人,“张小明”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