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6880字。

  4月份月考题(B)语文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对地震、水旱害等非常敏感。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古代中国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非常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于是便形成了“天人合一”等一些独特的观念。
  对“天人合一”,当下流行的解释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是原始的“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治理不当之过,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罚。因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几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地震、日蚀、流星、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采用一般的做法:常常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于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还会下“罪已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过之策;有的虽无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为难天下百姓,一切罪责自己担当:有的为了感动上天,在举办正常的祭祀典礼之外,还要举办其它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国家的政策也不会十全十美,于是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可趁机说给皇帝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用不了多少人力物力。可一旦度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若万一无效,这是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力,自然也不会被百姓责怪。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会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本没有标准答案,决定权在人,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将矛头指向政敌,或肆意地乱改政策。而“书呆子”往往又泥古不化,在灾情面前只知援引古例,却不知辩证地应用,结果不采取具体措施,反而加重了灾情,最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天命天意,灾害就会不除自灭。
  现在面对地震等灾难及异常气候,人们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运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材料二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近1万次,造成灾害的有100次左右
  地壳是由大大小小的板块“拼合”起来的。板块之间不断地错动,挤压、分离都会产生压力,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地壳的薄弱部分就会发生断裂,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来,引起大地强烈的颤动,就产生了地震。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70至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的影响就越大。
  测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单位叫震级。国际通用的是里氏分级法,共9个等级。震级小于1的叫超微震大于1小于3的叫微震;人们会有感觉的是大于3小于5的小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破坏的是大于5小于7的中震;7级和7级以上的为大震,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目前已测知的最大震级为8.9级。震级相差一级,其能量的差别可以达到30多倍。
  材料三
  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张衡一号”主要用于监测地震发生时的电磁现象,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近些年,科学家发现地震会对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电磁场产生影响,有些影响甚至可能出现在地震发生前。因此,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探索如何攻克“地震预报”这一千年难题。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因此而诞生。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古代君王应对天象灾异所采取的一般做法的一项是
  A. 远离华丽之衣、荤腥辛辣之食、女色、热闹享乐场所。
  B. 下达“罪已诏”来公开承认错误并布改过之策
  C. 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为难天下百姓,一切罪责自己担当
  D. 采取应对天象灾异的具体措施来控制灾情或消灭灾害。
  2. 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08年汶川地震震源深度约20千米,据第二段文字,它属于破坏性大的浅源地震
  B. 2008年汶川地震的震级是8级,其能量是7级地震的30多倍,约6级地震的1000倍
  C. 震级和烈度是与地震密切相关的两个成正比的概念,一次地震,震级是固定的,烈度则因地点不同而不同。
  D. 据引发地震的原因的不同,地震可分为几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3. 下列与“张衡一号”相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衡一号”填补了我国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领域的空白。
  B. “张衡一号”主要是用来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的。
  C. “张衡一号”可监测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D. “张衡一号”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4. 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衡一号”将以其获取的各项监测数据为未来建立地震电磁监测卫星业务化系统作技术准备
  B. “张衡一号”真正投入运行后,将能够准确地预测预报地震,书写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的新篇章
  C. “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不仅能提供电磁类信息,还可以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的相关应用。
  D. 国防科工局将开展包括“张衡二号”在内的“张衡”系列卫星的在轨测试及相关应用。
  5.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述人们认识和应对地震的发展过程。
  【答案】1. D    2. D    3. A    4. B   
  5. ①认识:由认为地震是上天决定的,是对有过君王的惩罚,发展到认识到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进而发展到认为地震会对(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电磁场产生影响。
  ②应对:由君臣改过,祈祷上苍,但一般不采取具体的措施,发展到对震级、裂度、种类、征兆等进行观察研究与科学分析,再发展到研制“张衡一号”等卫星来监测电磁波,希望能为预测、预报地震提供服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D项,原文中没有这种做法。原文是“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地震、日蚀、流星、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采用一般的做法:常常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于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还会下“罪已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过之策;有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衡州新学记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