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1670字。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都匀一中半期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形体在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的发展岁月中,大体上经历了从图形化到线条化,再到笔划化三个阶段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是一个从难到易、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较规范的进步过程,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不断简化,不断规范化。
汉字之所以要简化,一方面是由于汉字自身的发展需要。汉字起源于图画,本身就存在着笔画繁多,结构复杂、难认难写的缺点;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汉字的使用者和使用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大,要求汉字能够认写迅速、运用方便,而汉字的复杂繁难却使各种抄写、印刷事务不能快捷。正是在这种矛盾之下,汉字不得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趋速就简。所以,汉字简化是人们在使用汉字过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诉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然,汉字的简化决不是随心所欲的简化,而是要根据汉字规律,逐步地科学地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汉字有规范可循,更利于汉字在全社会的流通。
汉字之所以要规范化,首先从文字的特性看,文字是代替语言的交际工具,为了适应人们相互交际的需要,必然要求文字使用的规范化。其次,从汉字字形演变和汉字使用看,汉字字形的演变是以产生变异为前提的,无变异就无全部汉字的发展史,而异体的产生是汉字使用者的群众性行为,汉字使用越普及,异体也就越多。但存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的统一使用。为整理异体字繁乱的现象,使汉字的使用规范化,我国历史上继秦“书同文”以后,每隔几百年就要做一次汉字正字法的整理工作。建国后,党和政府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汉字简化、规范化工作,并建立起了现代的汉字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频繁,尤其是在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字与社会的关系从未有过如此的密切;同时,伴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开办,世界上出现了新一波“汉语热”,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高,规范简化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弃繁就简已成为现在和未来的大趋势。反观国内,社会上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意识仍然不太理想,在一些报刊、影视、商标、广告、牌匾上,滥用繁体字、异体字,生造简化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要求汉字简化的规范化、标准化,比任何时代都显得迫切。
(摘编自 邓雪琴《关于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始终在发展变化,每个汉字形体都有甲骨文、小篆、隶、草、楷的演变过程。
B. 汉字形体不断演变,不断进步,让汉字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使用者最多的文字。
C. 异体字在汉字的规范化过程中,总体表现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汉字的统一使用。
D. 汉字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汉字要简易好用,汉字简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证“汉字规范化”的原因时,按照从内因到外因的顺序逐层推进分析。
B. 文章善于从多角度展开论证分析,如分析论证“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原因。
C. 文章在分析“汉字简化”的原因之后,又提出了汉字简化的要求,条理清晰。
D. 文章尾段立足时代,又联系国内外具体背景,指出了规范简化汉字的迫切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源于图画的汉字,它的发展变化是必然的,从群众中产生的简化字都应该得到推广。
B. 汉字的简化和规范化,两者互有联系,相互约束,共同推动着汉字不断地向前发展变化。
C. 文字在使用过程中都有规范和变异两个方面,文字没有统一的规范,就会失去交际作用。
D. 我国每个时期都有汉字正字法,它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如秦朝“书同文”和现代汉字规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每个汉字形体都有甲骨文、小篆、隶、草、楷的演变过程”不合文意,原文第一段相关表述为“汉字形体在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的发展岁月中,大体上经历了从图形化到线条化,再到笔划化三个阶段的演变”,选项与原文中“汉字形体”概念内涵不同;
B项, 因果关系错误,不能由原文推出“汉字形体不断演变,不断进步”是“汉字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使用者最多的文字”的原因;
C项, 从文中第三段“但存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的统一使用”可知“总体表现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的应是“过多的异体”,而不是所有“异体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
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都匀一中半期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形体在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的发展岁月中,大体上经历了从图形化到线条化,再到笔划化三个阶段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是一个从难到易、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较规范的进步过程,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不断简化,不断规范化。
汉字之所以要简化,一方面是由于汉字自身的发展需要。汉字起源于图画,本身就存在着笔画繁多,结构复杂、难认难写的缺点;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汉字的使用者和使用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大,要求汉字能够认写迅速、运用方便,而汉字的复杂繁难却使各种抄写、印刷事务不能快捷。正是在这种矛盾之下,汉字不得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趋速就简。所以,汉字简化是人们在使用汉字过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诉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然,汉字的简化决不是随心所欲的简化,而是要根据汉字规律,逐步地科学地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汉字有规范可循,更利于汉字在全社会的流通。
汉字之所以要规范化,首先从文字的特性看,文字是代替语言的交际工具,为了适应人们相互交际的需要,必然要求文字使用的规范化。其次,从汉字字形演变和汉字使用看,汉字字形的演变是以产生变异为前提的,无变异就无全部汉字的发展史,而异体的产生是汉字使用者的群众性行为,汉字使用越普及,异体也就越多。但存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的统一使用。为整理异体字繁乱的现象,使汉字的使用规范化,我国历史上继秦“书同文”以后,每隔几百年就要做一次汉字正字法的整理工作。建国后,党和政府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汉字简化、规范化工作,并建立起了现代的汉字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频繁,尤其是在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字与社会的关系从未有过如此的密切;同时,伴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开办,世界上出现了新一波“汉语热”,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高,规范简化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弃繁就简已成为现在和未来的大趋势。反观国内,社会上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意识仍然不太理想,在一些报刊、影视、商标、广告、牌匾上,滥用繁体字、异体字,生造简化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要求汉字简化的规范化、标准化,比任何时代都显得迫切。
(摘编自 邓雪琴《关于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始终在发展变化,每个汉字形体都有甲骨文、小篆、隶、草、楷的演变过程。
B. 汉字形体不断演变,不断进步,让汉字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使用者最多的文字。
C. 异体字在汉字的规范化过程中,总体表现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汉字的统一使用。
D. 汉字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汉字要简易好用,汉字简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证“汉字规范化”的原因时,按照从内因到外因的顺序逐层推进分析。
B. 文章善于从多角度展开论证分析,如分析论证“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原因。
C. 文章在分析“汉字简化”的原因之后,又提出了汉字简化的要求,条理清晰。
D. 文章尾段立足时代,又联系国内外具体背景,指出了规范简化汉字的迫切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源于图画的汉字,它的发展变化是必然的,从群众中产生的简化字都应该得到推广。
B. 汉字的简化和规范化,两者互有联系,相互约束,共同推动着汉字不断地向前发展变化。
C. 文字在使用过程中都有规范和变异两个方面,文字没有统一的规范,就会失去交际作用。
D. 我国每个时期都有汉字正字法,它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如秦朝“书同文”和现代汉字规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每个汉字形体都有甲骨文、小篆、隶、草、楷的演变过程”不合文意,原文第一段相关表述为“汉字形体在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的发展岁月中,大体上经历了从图形化到线条化,再到笔划化三个阶段的演变”,选项与原文中“汉字形体”概念内涵不同;
B项, 因果关系错误,不能由原文推出“汉字形体不断演变,不断进步”是“汉字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使用者最多的文字”的原因;
C项, 从文中第三段“但存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的统一使用”可知“总体表现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的应是“过多的异体”,而不是所有“异体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
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