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840字。
安徽省安庆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10 页,22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
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9 分)
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古文化发展序列清晰,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文化区,
从公元前 50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先后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
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等发展阶段。马家浜、崧泽时期的文化积累为良渚文明的出现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良渚文明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 3300~2300 年,这是中国史前文化发展的特殊时期。
经历黄河流域庙底沟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油子岭文化、凌家滩文化、崧泽文化和
北方地区红山文化的扩展与融合的大发展之后,各个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逐渐走向一段稳固
而快速的发展阶段。良渚文化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支。良渚文明存在的时期,也正是古埃
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开始出现的年代。鉴于此,我们认为以良渚文明为代表的这一时
段,可称为良渚时代,它上承庙底沟时代,下启龙山时代,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
展的重要时期。
良渚古城遗址是整个良渚文化的核心,是良渚文明的都城,它与良渚玉器等一同构成
良渚文明的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地区,处于面积达 1000
平方公里的 C形盆地北部。古城南北分别峙立着大遮山和大雄山两座天目山余脉,西部散
布着一系列低矮山丘,这三处山体均距古城约 2 公里,向东则是敞开的平原,总体有一种
以山为郭之感。发源于天目山脉的东苕溪,自西南向东北蜿蜒流过,最终向北注入太湖。
可见,古城所在的区域有着广阔的腹地、优越的自然环境,由此带来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
交通条件。
自2007 年良渚古城发现和确认之后,经过七八年不间断的考古发掘、调查和勘探,
我们对良渚古城的结构布局和格局演变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可分三重,
最中心为面积约 30 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宫殿区,其外分别为面积约 300 万平方米的内城和
面积约 800 万平方米的外城,堆筑高度也由内而外逐次降低,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同
时,古城北部和西北部还分布着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和与天文观象测年有关的瑶山、汇观
山祭坛,在古城外围也存在着广阔的郊区,良渚古城核心区、水利系统、外围郊区的占地
面积达到 100 平方公里,规模极为宏大。整个城市系统的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显示
良渚先民在规划古城时的广阔视野。
良渚人创造的规模庞大的城市系统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辉
煌的篇章。莫角山宫殿区堪称中国最早的宫城,宫殿区的面积要远远超过年代更晚的龙山
时代的石峁、陶寺和夏代的二里头的宫殿区或宫城。宫殿区、内城、外城的格局类似后世
都城中宫城、皇城、外城的三重结构体系,这是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具有重要的开
创意义。以 8 平方公里的外城计算,其占地规模一直领先了 1500 年,直到距今 3500 年前
后才被郑州商城超越。
(节选自刘斌《中华文明始于殷商?良渚文明破除此国际偏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明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直系继承。
B.经历文化扩展与融合的大发展后,良渚文化逐渐走向稳定快速的发展阶段。
C.良渚古城因南有大遮山、北有大雄山、西有矮山丘、东有平原而交通便利。
D.良渚古城核心区分莫角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三重,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论述了良渚文明诞生的条件以及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意义。
B.文章先后评介了良渚古城的地理环境、布局特点,呈现出层进式的结构关系。
C.文章列举了良渚古城城市布局等考古数据,这些数据是相关推论的重要依据。
D.文章结尾总结全文,肯定良渚古城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的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良渚文化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文化,它先后经历了许多文化发展阶段。
B.良渚文明与古埃及、苏美尔等文明始出年代相当,这一时期可称为良渚时代。
C.良渚古城建筑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显示良渚先民规划古城的广阔视野。
D.良渚古城所开创的三重城市结构体系,对后世的城市建设具有很好示范效应。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A.“直系继承”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良渚文化”偷换概念,原文第二段概念是“各个地区的考古学文化”;C.“交通便利”的原因的解说错误,原文信息是因“东苕溪”等而交通便利,见原文第三段“发源于天目山脉的东苕溪,自西南向东北蜿蜒流过,最终向北注入太湖。可见,古城所在的区域有着广阔的腹地、优越的自然环境,由此带来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2)B.“表现出层进式的结构关系”错,应为并列关系。
(3)A.“它先后经历了许多文化发展阶段”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应该是“环太湖流域的古文化发展序列”经历了许多文化发展阶段,而不是“良渚文化”。
答案:
(1)D
(2)B
(3)A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北京交通大学李浥东教授指出,在对中兴事件与国家芯片的讨论中,关注技术差距的
多,关注人才问题的少。他认为,国产芯片的研发和应用短缺,更为根本的问题在于我国
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头重脚轻”。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发布《中国集
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6~2017)》指出,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从业人员总数不足 30 万
人,按总产值计算,人才需求总量是 70 万。这 40 万芯片人才缺口该怎么补上?
(摘编自叶广冬《专家谈我国芯片业现状:研发应用差人才缺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