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13260字。

  线上教学检测试卷
  语文(高一)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考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早在西周时期,汉字就被列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统一中国,将“书同文”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东汉时期,许慎更是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论断。汉代还将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可以说,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她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特别先秦两汉更是如此。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长着长鼻子和健壮身躯,充满灵动之美。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昀书法艺术,构成了汉字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语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再到隶楷,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字陆续远播于周边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在当代,随着中国实力的日渐提升和中华文化的快速传播,汉字正以其非凡的活力,健步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摘编自王立军的《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汉字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神圣的地位。
  B. 汉字形体优美,具有写意性,其独特的书法艺术,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C. 汉字将一元化象形方法转化为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使其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D.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字远播并覆盖东亚、东南亚地区,现正健步走向世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史料说明了汉字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阐明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B. 文章认为,汉字之所以在不同方言区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是因为书画同源。
  C. 文章的论证脉络是:汉字经久不衰-汉字强大生命力的源自-汉字的美好前景。
  D. 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指出汉字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是汉代把规范书写汉字作为选官取仕重要标准,汉字不会有发达的今天。
  B. 如果我国一开始就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那么,将会导致文化的分裂。
  C.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汉字的书写由整体象形性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
  D. 一举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预言的汉字,更加显示出其非凡的活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诗词与音乐的碰撞,抑扬顿挫与绕梁三日的结合,《经典咏流传》的目的是经典永流传。这档探索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节目给诗词带来了不一样的演绎与解读。经典诗词的传承不应该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更不应该只存在于老师逐字逐句的解释之中。每首诗词都有自身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僵硬的讲解会破坏这份美感。诗和歌的结合,是回归也是创新,这种结合赋予了传统诗词文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