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580字。

  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
  1.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讲授法           3.研讨法 
  【教学时数】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以此命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乐府本是汉武帝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三、纠正字音
  教师通读全文,纠正字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