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3170字。

  江西省赣州市十五县(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这显露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生产和文化市场方面的诸多可能。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同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还与人类差别较大。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首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同时代其他诗人诗歌的对比中呈现出来的。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不,它还缺少一样东西。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平生际遇。人工智能只有具备了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徐志摩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能模仿人类基本的、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密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无法与人类相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正如有人所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替代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人工智能和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让人工智能帮助我们提升创作品质和水准,使人类创作如虎添翼。就像以前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一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加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从长远来看,这场巨变难以避免。
  人工智能来了,不仅仅带着它的作品来了。我们刚刚踏上这条道路,刚刚接触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尚未思及深层问题。但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对我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摘编自卢文超《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来了,我们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也不必因此惊恐、畏惧,相反我们可以借此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和优长。
  B. 人工智能由于缺乏人生经历、生命体验,不可能创作出优美的、有冲击力的作品,其创作只是供人们娱乐而已。
  C. 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推动了艺术创作革新,人工智能已经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D. 根据“莫拉维克悖论”,人工智能很难做到像婴儿一样感知世界,在形式和生命体验上都无法与人类相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以人工智能想要模仿徐志摩写诗为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支撑了文章的论点。
  C. 文章第四段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强有力地论证了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
  D. 文章最后两段点明中心,阐明了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给人类的反思和挑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文艺领域,即意味着人类将面临巨大挑战,也促使人类正视挑战,抓住机遇,谋求文艺创作新 变化和收获。
  B. 对于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的人们而言,需要帮助他们了解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区别,增强文化自信。
  C. 人工智能和人类在创作上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应发挥人工智能的积极作用,以帮助人类提升创作的品质和水准。
  D. 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能感动人,是因为他的诗歌与他坎坷困顿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这正可以说明“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B项,说法绝对。“不可能创作出优美的、有冲击力的作品”错,说法绝对。原文第二段中“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还与人类差别较大。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煤改电”工程收官。北京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截至今年10月底,北京已完成2279个村庄、85.81万户的“煤改清洁能源”任务,其中“煤改电”村庄占比八成,“煤改气”村庄占比两成。
  天津市坚持统筹兼顾温暖过冬与清洁取暖,因地制宜确定改造技术路线,今年新增20.6万户农村居民散煤清洁能源替代。对未实施清洁取暖的,做好无烟型煤招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