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docx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案.docx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课件.pptx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视频朗读.mp4
《蒹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常识,明确《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2、朗读背诵诗歌,品味与赏析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与情感美。
3、探讨诗歌主题的多样性,体会诗歌表达感情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诗歌,品味与赏析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与情感美。
2、探讨诗歌主题的多样性,体会诗歌表达感情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难点〗
探讨诗歌主题的多样性,体会诗歌表达感情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另一篇佳作《蒹葭》。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有关资料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时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其中大多是民歌,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为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歌辞,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在表现形式上,《诗经》以四言为主,讲求节奏和用韵,常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多用比兴手法,具有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诗经》是后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用我们现在的话通俗一点解释就是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烘托。
三、复习检查
1、请把崔颢的《黄鹤楼》一诗补写完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根据课文填空
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