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断句的三步流程-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doc
文言文断句的六大标志-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doc
文言文翻译之常见虚词理解及翻译-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doc
文言文翻译之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翻译-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doc
文言文翻译之文言实词理解翻译-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doc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六大对比角度-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doc
走进意蕴丰厚的文言世界-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断句的六大标志
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因此断句前不要急于答题,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掌握以下六大断句标志至关重要:
(一)标名代,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的代词]
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尔、汝、女、若、乃,之、其、彼
疑问代词 “谁”“孰”“何”“奚”“胡”“曷”“恶”“安”
指示代词 “此”“是”“斯”“兹”“夫”
[教材链接]
从“标名代,定主宾”的角度,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张 良 是 时 从 沛 公 项 伯 乃 夜 驰 之 沛 公 军 私 见 张 良 具 告 以 事 欲 呼 张 良 与 俱 去 曰 毋 从 俱 死 也
(《鸿门宴》)
[尝试作答]
答案: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应用体验]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3分)
周 室 既 衰 诸 侯 恣 行 仲 尼 悼 礼 废 乐 崩 追 修 经 术 以 达 王 道 匡 乱 世 反 之 于 正 见 其 文 辞 为 天 下 制 仪 法
……
文言文断句的三步流程
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
全国卷客观断句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再设置6~8处停顿,但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过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解答时要注意遵循“三步”解题流程,以确保锁定正确答案。
断句题的三步解题流程
[典题释法]
(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
文言文翻译之常见文言虚词的理解与翻译
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
全国课标《考试说明》中明确列出了文言虚词考查的是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这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翻译时要特别予以重视。
(一)高频虚词的译法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
高频虚词 释义
以 主要译准其介词义,如“用”“把”“根据”“凭借”等;译准其连词义,如“因为”
其 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另一重点是其语气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还是”等
因 主要考查的是“于是”“趁机”“通过”“用来”等义项
乃 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应用体验]
1.解释下列文言文语段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①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②翁”一句,大为感佩,乃③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④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⑤不得已而谢。原
……
文言文翻译之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的翻译
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常常翻译的句子。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一)名词的词类活用
分类 解释 例析
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名词,一般前一个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
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副词(能愿动词)+名词 云青青兮欲雨。(下雨)
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下,向东进军)
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
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把……当作仇人)
名词作状语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
文言文翻译之熟知文言翻译的四大赋分点
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命题人设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说明此句有特殊之处。或考其中的某实词、某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所翻译句的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
赋分点一 四类文言实词的理解与翻译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这些义项之间往往有比喻、引申、假借等关系。如:
[应用体验]
1.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1)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荆轲刺秦王》)
(5)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
答案:(1)边邑 (2)以……为边邑 (3)鄙陋、见识短浅 (4)粗俗、未开化 (5)轻视、看不起。“鄙”本义是“边邑”,“边邑”之人大多是“粗俗
……
文言文翻译之概括分析题的六大比对角度
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
(一)比对添加内容,识别无中生有
“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的陷阱。
【例1】 (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相关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信息: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选项: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自我比对]
答案: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把握和概括。C项,“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有误。原文说的是“余党当坐者数千人”“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说“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选项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
……
走进意蕴丰厚的文言世界
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
近年来全国卷所选考的文言文的体裁大多是人物传记。人物传记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行和才能,赞扬人物的精神品质。这类文言文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语言精练简洁。
一、史传类文本的特点
(1)选“文”方面①选文特点: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史传作品,篇幅短小。②行文特点:身份为人在前面,典型事件跟后边。经历官位会多变,品格教化文中见。③用语特点:凝练概括、文言高频词。
(2)选“人”方面
①范围广泛:文官:治国方略、为民造福、官位升迁。武将:英勇善战、攻城略地、屡建战功。其他: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②关注传主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性格突出,对比衬托与皇帝或上级的关系:忠君爱国、英勇无畏、不畏强权、临危不惧、刚正不阿。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秉公执法、公平公正。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爱护百姓、为民做主、为官清廉、忠于职守。
二、考点设置方面的特点
1.轻文言词汇,重句段理解释义和整体把握。从整体看,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难易适中,以理解为主,兼顾对传统文化的考查。
2.近几年,课标全国卷在文言文试题的设置上变动较大。除对文意的概括和文言文翻译较稳定外,2014年没有考查信息的筛选,增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