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教学目标】
1. 诵读欣赏,感知意象,揣摩意境,体悟情感
2. 举一反三,加强诗歌欣赏训练
3. 学习、认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复杂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解题:
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外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撰《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寓居”在古代指寄居他国的官僚贵族;后泛指失势寄居他乡的地主绅士官员等人。
二、诵读诗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三、感知意象
诗意: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全文分为上下两片,共有哪些意象?
缺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寒枝、沙洲
四、揣摩意境
这些意象分别有哪些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月——缺
桐——疏
漏——断 寂寞清冷
人——幽
鸿——孤
枝——寒
沙洲——冷
缺月:表面写月亮不圆,其实是比喻才华如明月的苏轼,此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悲凉阶段,与家人悲离;暗示封建社会的残缺黑暗,为全词奠定悲凉的情感基调。
疏桐:暗示良禽择木而栖的环境的荒凉,暗示封建社会里正直的人才
卜 算 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①?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解:李之仪,北宋词人。已:完结,完了。
1.对此词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深得民歌神韵,又有文人词的新巧,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
B.开头两句,“我”“君”对起,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表明双方距离之遥,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
C.“共饮长江水”意蕴丰富,反衬出隔离之恨、相思之苦。
D.“此恨何时已”中“此恨”指主人公对背叛爱情,远游江尾不思归乡的故人的愤恨。
2.全词以________为抒情的线索,以“________”为主干,“________,________”是“不见君”之因,“________”是“不见君”之果。
3.试析本词中江水的丰富内涵。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从内容上看,上片用 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从内容上看,上片用 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 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
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缺月疏桐 漏断人静 不肯随意栖息(3分)
2.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3分)
3.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4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