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9570字。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介打破了传统文本的线性生产、传播和评价过程,进一步改变了写作、评论和阅读的经典形态,文艺活动全面打破精英话语垄断。从网络文学作品批评现状来看,批评主体实际上由职业批评家、网站编辑和独立评论人三部分构成。同时,网络文学批评机制的重建也离不开技术更新的作用,基于大数据的技术筛配和人工智能辅助的评价模式势必将发展成为网络文艺批评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
  职业批评家接受的是传统经典文学鉴赏和评价的正统络文艺诞生之初即对其持有雅俗之辨的先验偏见。新世纪以来,尽管不少学院派批评家开始转向网络文艺评论,却也难免精英化的批评立场。学院派批评家关注文学批评的学理探讨,在长期浸淫学术训练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与网络文学作品存在着龃龉寡合的先天窒碍。此外,职业批评家也包括传统文学期刊的编辑,尽管这一群体普遍认可文学批评需要与时俱进,并推出了包括兼收并取网络文学与主流文络文学专刊等一系列举措,却收效甚微。他们短时间内也很难及时做出调整来应对网络文学批评阵地缩水的挑战。
  网站编辑是网络文学批评流程之中最为前端的把关人。文学网站是绝大多数网络文学作品发布和流播的第一渠道,专职的网站编辑负有对上传的作品进行审核、建议修改以及筛选推荐等职责。其在角色上类似于传统出版机构的专业编辑,但出发点和工作重心与后者大相径庭。在网络文学通行的审查制度规约之下,网站编辑的筛查重点在于剔除触犯法律或道德底线的作品,并且时刻以大众读者这一服务对象为优先,对作品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内容褒贬则在其次,把关作品的专业素养也难与出版编辑同日而语。
  独立评论人的出现受网络文学的技术发展影响较大。受惠于移动技术和社交媒介的蓬勃发展,文学批评的发声平台和渠道更为多元,以自媒体和大众媒体为主要阵地的独立评论人不断崭露头角,激活了互联网文艺评论的生态环境。但是,独立评论人受点击率、转发率乃至植入广告等经济利益驱动不在少数,或为迎合读者发表低级趣味及媚俗内容,其评论亦多蜻蜓点水,在“去中心化”的同时容易导致扁平化的评论倾向,甚至是流于炒作和恶性竞争,遑论对网络文学创作起到积极引导的推动影响。
  媒介技术更新了作者和评论者的联结方式,并深刻介入到网络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进程。从网络作品现存的规模和发展的趋势来看,纯粹依赖人工的文学批评已是难以为继。以阅文集团旗下的起点中文网为例,单部作品字数超过千万的完结小说已有近10部,字数超过500万的完结小说则多达150部,且仍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借助智能检索和数据匹配等技术手段是大势所趋。同时,警惕以纯粹技术为尺度对文学作品的拣选以及技术带来的人文科学异化问题,优化作品评价机制,提升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公信力,是下一阶段网络文学批评机制构建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史霄鸿《新媒体书评人与网络文学批评机制的有效构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助于基于大数据的技术筛配和人工智能辅助的评价模式,网络文艺批评就能得以实现。
  B.网络编辑时刻优先服务于大众读者对象,故网络文学作品艺术水准和思想内容泥沙俱下。
  C.与职业批评家不同,网络编辑与独立评论人的网络文艺批评更易受制于特定读者的影响。
  D.鉴于技术带来的人文科学异化问题,作者批判了以技术为尺度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挑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基于网络文学作品三大批评主体存在的问题,论证了网络文学批评机制重建的必要。
  B.文章自始至终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详细阐释了当下网络文学作品批评的现实状况。
  C.全文在论述时首先立足过去,同时紧密结合当下,最后指向未来,逐层将论述推向深入。
  D.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概括,继而展幵横向论述,并在每个论述过程中做到辩证客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媒介改变了文学作品评论的传统形态,导致网络文学作品批评主体呈现多元化形态。
  B.精英化评价方式与网络作品通俗形式间的矛盾,意味着职业批评家不能占据批评主阵地。
  C.传统出版机构的专业编辑对作品进行审核、推荐,并把关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内容。
  D.独立评论人借助多种网络媒介与渠道激活互联网文艺评论的生态环境,实现“去中心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5用14目主持召开国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推动网络提速降费工作,要求11月底前在全国全面实施携号转网,严查擅自增加办理条件行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此前在天津、海南、江西、湖北、云南五省(市)试点的携号转网,即将在年底迎来“全国大考”。2019年底前,中国电信等三大运营商全面实施携号网业务。
  (摘编自新华社《我国将进一步推动网络提速降费》,2019年5月15日,有删改)
  材料二:
  携号转网大事记
  2010年11月22日,第一批携号转网(号码携带)试点在天津、海南启动。
  2014年5月17日,海南向用户提供双向携转服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