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720字。

  鸡西市第一中学2019-2020年度高一学年下学期月考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的战国时期,是历史上大变动、大改革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力,使得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由此也带动了上层建筑的全面变革。其中之一,就是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由于官由国王随时任命,并非世袭制,有功则升,有过则免,官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突显出它的作用。因此,治官察官的思想也随之而生。韩非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并且强调以法治官察官。他说,“明法而以制大臣之威”,“臣无法则乱于下”。
  战国时期,监察官御史也见于文献记载,如《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再如《史记•滑稽列传》也借淳于髡之口,说出“执法在傍,御史在后”,使他感到震慑。更重要的是,御史的官制和监察制度的最初形态,得到了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的确证。如《秦简•尉杂》规定:“岁雠辟律于御史”,就是每年岁终,廷尉要到御史处核对律文的变通之处,说明御史掌管国家的法令。《秦简•传食律》还记载了御史的属官出巡的物质待遇:“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其有爵者,自官士大夫以上,爵食之。使者至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这说明御史已有巡察之责。
  到了汉朝,儒家逐渐受到重视,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学说混合在一起,借用天象的变化阐述监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西汉成帝时,御史中丞薛宣说:“嘉气尚凝,阴阳不和”,是监察官部刺史没有尽到监察职责,使得“臣下未称”所致。(见《汉书•薛宣传》)皇帝也常常借此强调监察官要尽职尽责。如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发生日食,明帝要求监察官“详刑理冤,存恤鳏孤”。(见《后汉书•明帝纪》)东汉和帝永元十六年,这一年秋天大旱,皇帝下诏认为,是“妄拘无罪,幽闭良善”所致,要求监察官予以查处。(见《后汉书•和帝纪》)
  汉朝虽然继续实行皇帝制度,但宰相也握有重权,所以,除皇帝控制的监察系统外,宰相也通过丞相史执掌行政监察权。此外,司隶校尉执掌京畿及三辅、三河、扶风六郡地区的监察权。三者互不统属,朝议时三系统的长官御史中丞、宰相、司隶校尉各有独坐,史称“三独坐”。
  汉朝由于郡县之外,还有王侯国制度,以致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所以西汉武帝即位以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划分全国为十三部监察区,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工作。汉武帝亲自参与制定适用于十三部刺史的监察法律《刺史六条》。《刺史六条》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势力的特定时代的产物。《刺史六条》第一条是打击强宗豪右以强凌弱的暴行,以下五条都是针对二千石高官的种种不法行为,如不奉诏书聚敛为奸、喜怒无常任意杀人、选举官吏营私舞弊、纵容子弟为非作歹、勾结豪强鱼肉乡里等等,表明了《刺史六条》的打击对象。《刺史六条》在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也为以后的监察立法提供了经验。
  (摘编自张晋藩《监察制度的早期形态——战国、两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献记载,战国时期,御史掌管国家的法令,用来辅佐冢宰;根据《秦简•传食律》记载,可以推断御史有巡察之责。
  B.和帝永元十六年秋季大旱,根据天象,皇帝认为这是随便拘押无罪善良之人所致,要求监察官予以查处。
  C.汉朝虽实行皇帝制度,但在监察方面,皇帝控制监察系统,宰相执掌行政监察,司隶校尉执掌相应区域的监察,三者独立。
  D.《刺史六条》是汉武帝重点用于打击强宗豪右恃强凌弱暴行的法律,它在当时起了很大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段论述了战国时期监察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列举出了法家韩非提出的许多治官察官的言论。
  B.文章第三段为了论证借用天象的变化阐述监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连续列举史书记载的三件事例,加以佐证。
  C.文章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先论述战国时期御史官制和监察制度的最初形态,接着论述了两汉时期监察形态。
  D.文章在论述战国、两汉监察制度的早期形态时,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其中运用较多的有引用、举例等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带动了上层建筑的全面变革,治官察官的思想、制度随之而生。
  B.战国时期,不同文献对御史的官制和监察制度的形成都有记载,并有《秦简•尉杂》和《秦简•传食律》等出土文献可以证实。
  C.汉景帝时“七国之乱”后,汉武帝加强了对全国的监察,全国划分十三部监察区,每部设刺史一人,亲自制定了《刺史六条》。
  D.先秦两汉是我国监察制度早期形态时期,属于萌芽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监察工作为后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历代典籍及先贤在中医药学发展进程中均重视宏观体察、整体思维,将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社会境况、精神意志等进行关联探究,从而促使该学科在发展中能够屡屡契合时代社会的实际需求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如仲景先师立足临床而大展六经辨证之精妙;宋金之际为消除《局方》温燥之弊而产生了河间丹渓的寒凉育阴诸法;金元之交历经战乱饥困而出现了易水东垣甘温补虚诸方;明代薛己、景岳诸家立足脾肾而善扶正气;清代叶桂、吴埯诸贤突破伤寒而专揸温病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