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750字。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度,她璀璨的文化光辉耀眼夺目。筷子文化以其不朽的品格,独特的魅力,成为华夏文化大花园里的一只奇葩。可以说筷子的出现,当属中国古代特定文明长期发展的独特成果,人们称它是中国人四大发明之外的一大发明。同时,筷子作为文明的产物,承载着人类饮食及社会文化,这两根七八寸长,细如小指的简简单单的小棍子,绝妙地应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灵活地在餐桌上大显身手,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东方文明的象征,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精华。
筷子文化源远流长,最早的称呼是“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另外,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筷子出现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筷子的出现不仅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革命,更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象征。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可是它是何人发明?又是何时创造呢?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相传大禹在治水期间,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锅中捞食,以腾出时间处理急事。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细棍挟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也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箸的雏形。而当今的人们也愿意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应该来说,其实,筷箸的诞生应是先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而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太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挟,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
大家可千万别小看这一双筷子,不仅其制作流程要经过漂白、风干、磨光、印花等30多道复杂的工序,它里面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先生曾经说过:“现在各地时兴举办这个节、那个节,我认为最能普及于群众的就是‘筷子文化节’。”文化是一种力量,筷子文化亦是如此。小小的两根筷子,国人运用自如,而外国人却只能“望筷兴叹”,极难掌握用筷的要领。许多落户于异域的老华侨,为了让子女留住中华民族的根除了中秋吃月、端午包粽子、除夕吃团圆饭外,还要求合家都要懂得使用筷子。这无疑也是一种坚持筷子文化,挚爱中国文化的体现。这也许就是霍先生倡议举办筷子节的初衷。
筷子,在中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箸文化发展至今,经过岁月的磨练和时间的洗礼,筷子不但没有被历史淘汰,相反越发地散发出历久弥香的气息,并慢慢演化成以一种实用与文化相结合的形式而存在。如今,融入3000年文明史的筷箸以其品种多样的工艺制作,正逐渐成为人们馈赠亲朋好友的旅游佳品,其文化内涵也彰显其中。
(摘编自《筷子的文化内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和精华,筷子绝妙地应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承载着人类饮食及社会文化,与中国四大发明并列。
B. 因为熟食烫手,为节省时间,筷箸的雏形就从大禹治水开始形成,这是当时特殊生活环境下的必然发展结果。
C. 筷子制作流程复杂,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霍英东先生倡议举办筷子节,应该有继承与发展筷子文化的初衷。
D. 筷箸因其品种多样的工艺制作,慢慢演化成以一种实用与文化相结合的形式而存在,散发出历久弥香的气息。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总分总的论述结构,讲述了筷子的功能、历史渊源及其中承载的中华文化内涵。
B. 文章从读音和字形上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释了筷子自古以来就具备帮助人们进食的功能。
C. 文章以霍英东先生的倡议,论证了坚持筷子文化,挚爱并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必要性。
D. 在筷子的运用上,把国人与外国人进行对比,传达出要用文化的力量留住中华民族的根的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筷子绝妙地应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象征,国人更应该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B. 筷子雏形的出现与以后的发展变化,说明其承载着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C. 筷子制作流程要经过漂白、风干、磨光、印花等30多道复杂的工序,而今日西餐上的刀叉,仍摆脱不了原始野性的痕迹,所以筷子的进食方式更为文明。
D. 筷子融入了中华3000年文明史,再加上品种多样的工艺制作,已逐渐成为人们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相信筷子文化一定能越来越精彩。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A项“筷子绝妙地应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承载着人类饮食及社会文化,与中国四大发明并列”与文意不符。由原文“人们称它是中国人四大发明之外的一大发明”、“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精华”的表述来看,这只是人们给筷子的美誉,但无法与四大文明媲美;
B项,“筷箸的雏形就从大禹治水开始形成”曲解文意。根据文本“渐渐形成了筷箸的雏形,而当今的人们也愿意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说明筷子雏形并不一定从大禹开始形成,事实上,原文还有“筷箸的诞生应是先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这样的表述;
D项,“筷箸因其品种多样的工艺制作,慢慢演化成以一种实用与文化相结合的形式而存在,散发出历久弥香的气息”表述错误。根据文本“筷子不但没有被历史淘汰,相反越发地散发出历久弥香的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对于科幻电影来讲,杀青并不意味着能够松一口气,而是迎来了真正的生死挑战。因为后期制作往往更加复杂。《流浪地球》经历过两次超支,第一次是在地面部分拍摄完成后,已经没有太空戏份的拍摄资金。第二次超支是特效制作部分,数字视效是中国电影被吐槽最多的领域之一。为了能够让观众满意,电影制作团队投入大量财力、人力。《流浪地球》在初剪时共有4000个视效镜头,最终留下来2200个左右,其中有50%是高难度的A级视效镜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