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90字。
《再塑生命的人》
【导入门】
冰心曾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是的,海伦??凯勒的成功便是如此。她的成功除了因为她自己拥有顽强的毅力外,更与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循循善诱是分不开的。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被马克??吐温誉为“19世纪最杰出人物”之一的海伦??凯勒的世界,去感受安妮??莎莉文老师那无尽的爱。
【目标牌】
1. 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及精神品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重点)
2. 品味、揣摩本文精美的语言,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难点)
3. 学习海伦??凯勒好学敏思、热爱生活的精神和坚韧不拔毅力。
诗意篇
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
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
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
【自学径】
一、记文常
[知作者]
1. “生命的奇迹”──海伦??凯勒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是盲聋哑人。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在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凭着顽强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
其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2. “教育的奇迹”——莎莉文老师简介。
安妮??莎莉文(1866—1936),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5岁时因一场眼疾失去大部分视力。
1880年10月进入帕金斯盲人学校。此间经过两次眼部手术,安妮的视力得到部分恢复。从帕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后,1887年3月,安妮来到海伦??凯勒家做家庭教师。
安妮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毅力,在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可以遵循的情况下,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趣出发,在摸索中成功地将海伦从一个心智未开、任性无知的小女孩逐渐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少女,直至进入大学。
1936年10月19日,用全部心血培育了20世纪不朽奇葩海伦??凯勒的传奇女性安妮??莎莉文在人们的惋惜声中与世长辞。
[查背景]
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李汉昭译。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想向常人昭示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时,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而且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她为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与怀念,写下了此文。
二、立基础
[标段落][圈词语][记音形]
搓(cuō)捻(niǎn) 花团锦簇(cù) qǐ(企)盼 yóu(油)然而生 不可míng(名)zhuàng(状) 美不shèng(胜)收 争执(zhí) 绽(zhàn)放 抚(fǔ)弄 恍(huǎng)然大悟 疲倦不kān(堪) 譬(pì)如
[释词义]
1.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2.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3.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4.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5. 疲倦不堪:非常疲乏,难以忍受。
6.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7. 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8.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过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