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9300字。

  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19-2020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要通过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首先,善是为人之本。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其次,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
  再次,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德之本、教之源。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
  最后,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所谓“黄天元素,唯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善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根本是觉悟善性、安践善性。
  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承继。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奠基起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信仰基因,成为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体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王永智《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1. 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之所以提出了四端说,是因为其认为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
  B. 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及和平主义呈并列关系,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价值观。
  C. 因果报应论与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致力于在现实社会中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
  D. 将中国传统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具有增强文化自信与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双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
  B. 文章详略得当,详写善文化的当今社会意义,略写其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
  C. 文章主要采取了道理论证,特别是对文化典籍的引用,使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文化底蕴。
  D. 文章首尾两段都联系现实,指出善文化对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体现了立足当下的创作意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个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B. 家庭是培育与践行善文化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要注重培育下一代感恩、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
  C. 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看出,当时的人们都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都积极实践善性。
  D.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信念,对于今天我们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仍有重要现实意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强加因果,“孟子之所以提出了四端说,是因为其认为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错误。由文章第二段“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可知,二者并无因果关系。
  B项,“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及和平主义呈并列关系”错误。由第三段“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可知,“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及和平主义”并非“呈并列关系”。
  D项,偷换概念,“具有增强文化自信与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双意义”错误。由文章第六段“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可知,“是重要方面”,并非“双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这进一步彰显了就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位置,丰富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内涵。
  2012年以来,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趋于减少,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庞大,在就业方面始终存在巨大压力。由于措施得当有力,我国已经连续6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300万人,失业率始终稳定在较低水平。但随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不稳定、不确定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