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310字。

  成都石室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下期高2021届零诊模拟考试
  语 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 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丨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起最近最受关注的通信技术革新,恐怕非5G莫属。当人们还在享受4G带来的红利时,5G已经在很 多重要场合频频向人们招手了。2月28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落下帷幕的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5G 当仁不让地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多款5G商用手机发布、5G技术在汽车驾驶方面的应用展示、5G 技术支持远程手术的展示……种种围绕5G展开的操作让人们对5G将如何改变生活充满更多想象和期待。
  具备、低功耗和低时延等特点的5G可以实现更快的传输速度和更多的设备连接。其建 立的高速信息通路、推动的新型智能终端,都将促进数字化生产要素与产品的高效流通,推动文化与科技 深度融合,触发文化产业尤其是数字文化产业的业态创新与生态蛻变。
  不止5G,近年来,VR (虚拟现实)、AR (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 横空出世并得到广泛应用,为文化产业创造了层出不穷的新玩法,让文化更加多彩。这种多彩体现在通过 VR、AR等技术,人们不用赶赴敦煌,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如身临其境般地欣赏莫高窟的精美壁画;体现在借助 8K超高清互动技术、高清动态动画技术、全息影像,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动” 了起来、“活” 了起来, 原本静态的文物有了更真切灵动的全新表达;体现在杜比全景声、4K超清、VR等在演唱会直播中流畅应用, 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置身”演唱会现场,与偶像一起互动。
  再向前追溯,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看,从纸质乐谱到黑胶、留声机,从磁带到CD,从网络下载到在线收 听;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2D影片到3D立体电影;从早早去影院现场排队购票到通过各种App提前几
  天选好心仪的场次和座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批批应运而生的新技术,全方位地改变了文化内容的生
  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
  凡此种种都表明,正是有了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更加多彩,人们的生活也更加精彩,也证明了科技和 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要继续做好科技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就要主动拥抱新技术,提高文化产 业创作、生产、传播、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科技含量,将丰富的文化资源采取更现代更多样的方式呈现,更 便捷更高效的手段传播;提升创意水平,让文化资源与科技手段找到恰到好处的结合点,在创意创新的护航 下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注重内容生产,倾听和满足大众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在技术创新的同时 补齐内容生产短板。唯此,科技才能更好地与文化共舞,才能为提升文化产业的活力注入强大动能,为文 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精彩。
  (摘编自陈晨《科技,让文化更多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享受4G的红利时,具有、低功耗和低时延等特点的5G时代己到来。
  B.5G所能促进的数字化生产要素与产品的高效流通,能够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C.文化产业依靠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创造了不少新玩法。
  D.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都因5G得到全方位的改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引出备受关注的5G技术到来的话题。
  B.文章用莫高窟和《清明上河图》两个事例,论证了 5G技术与文化融合的成果。
  C.文章提出了拥抱新技术、提升创意水平、注重内容生产等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方法。
  D.文章在论证科技对文化的影响时,层层推进地分析了由5G到各种新技术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快的传输速度和更多的设备连接,这样的通讯技术革新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B.从时间尺度上看,新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应运而生,也使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C.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能使文化产业更加多彩,也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D.拥有新技术,就能有利于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播,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更多精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都会让我们头顶的星空暗淡些许。然而,似乎很少有一颗 巨星之殇,会如钱学森的离去一样,引起从上至下的深切关注。
  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
  1947年2月,刚满36岁的钱学森因在空气动力学、火箭飞行理论、数学等领域的优异才能,成为麻省 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条件,一心 想要回到祖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