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0510字。

  郴州市2019年下学期学科教学状况抽测试卷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试题卷共8页,有六道大题,共22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该试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3.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多元,一个是一体。一体是指中华民族在形成过程中的融合性。目前的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统称为中华民族。古代的中华,也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文化,一个是民族。民族主要是指中原地区以汉民族为主体民族的民族融合体,如唐太宗曾说:“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这里的中华作为民族的含义,主要指的是中原地区汉文化圈的民族共同体。如辽道宗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这里的中华指的是文化,是少数民族首领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向往的表达。因此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文化的融合体。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
  50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多元,就是指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集合体中不可缺少的单元,他们是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汉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4%,是中华民族的主休民族,形成于2200多年前的汉朝,主要居住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又有众多的民族加入,成为汉族一员,如唐代的粟特人,在长安和洛阳经商生活,安史之乱后,大量定居于洛阳的粟特人融入汉民族,失去了本民族身份。还有的民族在与汉民族的交流发展中能保持本民族特色,如哈尼族,居住于云南地区,公元前3世纪时生活于大渡河以南,称为和夷部落。唐代时,这支民族向唐王朝贡献方物,臣属于唐,元明清时期聚居于云南地区的沅江、澜沧江之间,“多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首领被授予土司之职。还有些民族是从境外迁入的,如18世纪以后从沙皇俄国迁入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一个整体,它不是分裂和分散的。
  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居住情况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和聚居中有杂居、杂居中又有聚居的交错局面。这种居住局面的形成,是历史上移民造成的。古代社会由于战争、经商、灾害等原因,形成了多次移民活动,逐渐形成了目前的居住模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也是历史形成的,在民族迁徙过程中,民族文化形成了有效传播,比如汉民族向新疆地区的移民,带去了灌溉技术、建筑技术以及钢铁冶炼技术等,而新疆地区人民向中原地区的迁移,带来了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胡桃、葡萄等。北魏时期,居住在洛阳的西域侨民在万家以上,其中很多人充当了传播西域音乐、舞蹈艺术的使者角色。来往移民不但传播文化,还进行商业流通,形成经济上的互相依存,如张骞开通西域之后,“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丝绸之路因此形成。商业物品的流通,使中原地区民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关系和情感上的互相亲近关系。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选自《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是民族和文化的融合体,也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
  B. 占94%的汉族形成于2200多年前的汉朝,主要居住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
  C. 历史上的移民造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和聚居中有杂居、杂居中又有聚居的交错局面。
  D. 北魏时期,居住在洛阳的众多新疆移民,既向当地传播了西域的音乐和舞蹈艺术,也进行商业流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历史发展形成的。
  B. 文章第二段用例证法论证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文化融合的民族。
  C. 文章以详实的事实论据,证明了中华民族虽然是多元的,它是历史形成的一个整体。
  D. 最后一段从居住、文化、经济等方面论证了各民族发展是不能分割的整体性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族占了全国总人口的94%,少数民族在与汉民族的交流发展中,在汉族的影响下,逐渐融入汉民族,失去了本民族身份。
  B. 虽然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集合体中不可缺少的单元,但他们因为人数少,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没有产生影响。
  C. 我们现称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集合体,是一个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体性的融合性民族共同体。
  D. 各民族文化在民族迁徙过程中得以传播,使中原地区民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上互相依赖、情感上互相亲近的关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D项,“居住在洛阳的众多新疆移民”是错误的。由原文“居住在洛阳的西域侨民在万家以上”可知,应该是西域侨民。属于张冠李戴。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及长,辩瞻,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