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14860字。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层次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B.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
  C.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而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D.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简要地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及其要求。
  B.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
  C.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活数据服务社会对智能治理的重要意义。
  D.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达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
  B.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C.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
  D.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形势有所好转。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关于农村脱贫现状的调查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
  根据河北省的调查,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摘自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
  年度 贫困标准(元) 当年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年底贫困人口(万人) 贫困发生率(%)
  2012 2673 2339 9899 10.20
  2013 2736 1650 8249 8.50
  2014 2800 1232 7017 7.20
  2015 2855 1442 5575 5.70
  2016 2592 1240 4335 4.50
  材料三:
  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
  “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六个市州‘直过民族’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
  落后的观念、习俗,许多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到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