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4070字。
唐山二中“备战一模,迎接开学”之语文试卷
2020年2月28日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程颐语道:“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君子学习一定要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君子学习做不到日新,就是用心不够,有私心、懒惰之心。学习不用心、不精纯,必然退步。
何以不日新便日退?关键在于私欲的掺入,导致学习的中断。清人张伯行释道:“若不日新,便是心有间断,私欲相乘,非昏则倦,日退必矣。未有半上落下,能站得住,不进而不退者。”这里,提示了“不日新者必日退”的深层含义:即学习者的求学初心和用心程度,决定其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
在笔者看来,“不日新者必日退”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用心思进,无我无私,“惟精惟一”。《大学》言天下大道学问与用心求道的关系,“明德”“亲民”“至善”是大道学问,须以“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初心和用心程度去做学用实践。朱熹曰:“实其心之所发,欲其必自谦而无自欺也。”这里,正心诚意是做天下大道学问的立场和出发点。做天下大道学问是做“无我”之学,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陆九渊道“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这里把个体的“我”和私心去掉,立身于国家、社会、宇宙当中,以无我无私之心,谋求天下大道。这个大道,是真正的为民为天下的学问大道,也是为民、为天下的用心、立场和态度。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以此立意做学问修养,才可能日省和日新,才可能真正在道德学问上下功夫,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其二,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程子道:“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这里反映了儒家“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学问要义:无我无私,做利民、利天下的学用实践。王阳明道:“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里强调,要以“知行合一”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其知行合一的内在之源,便是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站到这个立场上,从此心出发,知与行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互为本体,共为一体,由认识上的创新外化成实践上的创新。
儒家认为君子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为民、为天下的大义初心关心天下社会、关心民生,思虑现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真正的学问之道,也是创新的源泉,才是实现“日新”的真正路径。
(摘编自唐帼丽《不日新者必日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程颐认为,君子学习要“日新”就要“日进”,不能“日新”的人一定会退步。
B.君子学习不能做到日新,就会产生私心、懒惰之心,学习就不用心,就必然会退步。
C.张伯行认为学习者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和其求学初心、用心程度关系密切。
D.和张伯行一样,程颐认为人们做不到“日新”的原因是失去了求学的初心、用心不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最突出的论证方式是引证法,在提出观点和论证观点时都引用了前人的观点。
B.文章引用陆九渊的观点论证了“不日新者必日退”中包含“无我无私”这层意思。
C.文章第五段论述君子之学要“从心出发”,然后“学用一体”,最后才能“知行合一”。
D.文章提出了“不日新者必日退”的观点后,阐释了其内涵,最后指出了“日新”的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和朱熹均强调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要正心诚意做大道学问。
B.只要以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立意做学问修养,就能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C.王阳明先生认为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是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的关键。
D.如果能做到儒家提倡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就有可能做好学问,保持“日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智慧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我国高度重视智慧交通的发展,交通运输部近年来提出了要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两个体系,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而智慧交通成为其重要手段,扛起了引领交通现代化的大旗。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机动车数量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