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2480字。

  2019年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学情调研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文的自觉
  李泽厚
  鲁迅说:“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如果说,“人的觉醒”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那么,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两者的密切适应和结合,形成这一历史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
  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曹丕做了皇帝,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典论•论文》),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辞章并不依赖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的。文章不朽当然也是人的不朽,它又是前述“人的觉醒”的具体体现。
  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在汉代,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西汉桓宽《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司马迁、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作为政治家、大臣、史官等等身份而有其地位和名声的。
  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存者、垄断者,当他们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所以,由曹丕提倡的这一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词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纂,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其中,有人所熟知的陆机的《文赋》对创作类别特别是对创作心理如此专门描述和探讨,这大概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头一回,它鲜明地表示了文的自觉。
  自曹丕、陆机而后,南朝在这方面继续发展。钟嵘的《诗品》对近代诗人作了艺术品评,并提出,“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至乎吟咏性情,亦何贵于用事?”再次把吟咏性情(内容)的诗(形式)和经世致用的经学儒术从创作特征上强调区别开。刘勰的《文心雕龙》则不但专题研究了像风骨、神思、隐秀、情采、时序等创作规律和审美特征,而且一开头便说,“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行。此盖道之文也”,而“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把诗文的源起联系到周孔六经,抬到自然之“道”的哲学高度,可以代表这一历史时期对文的自觉的美学概括。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两汉文艺是“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它不同于“为艺术而艺术”。
  B. 曹丕认为只有写出华丽优美的辞章,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C. 钟嵘的独特贡献在于把吟咏情性的诗和经世致用的经术儒学区别开。
  D. 刘勰认为诗文起源于周孔六经,把文学抬到自然之“道”的哲学高度。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开头用鲁迅的话引出自己的观点,但作者并不完全认同他的观点。
  B. 文章通过曹丕和门阀大族的对比,肯定了曹丕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大贡献。
  C. 两汉时期的贵族们的“刻意作文”,让诗文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
  D. 在《盐铁论》里,贾谊、张衡等人不是因为文学而有其地位和名声的。
  3. 下列各项所述现象中,不属于对文章所述“文的自觉”的体现的一项是:
  A. 钟嵘的《诗品》强调“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至乎吟咏性情,亦何贵于干事?”把吟咏性情的诗和经世致用的经学儒术从创作特征上强调区别开。
  B. 司马迁说自己创作史记的动机是“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称赞《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充分肯定了其文学成就。
  C.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讲究声律的和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体现了对文章形式美的刻意追求,甚至因此使文章在思想内容的表达上受到限制。
  D. 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区分了诗、赋、碑、诔等不同文体的文体特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B项,“只有……才……”说法绝对化。曹丕讲求和提倡文章的华美,但没有如此绝对化的表述。原文的表述是“曹丕做了皇帝,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典论•论文》),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辞章并不依赖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
  C项,“钟嵘的独特贡献在于……”有误,原文表述是“再次把吟咏性情(内容)的诗(形式)和经世致用的经学儒术从创作特征上强调区别开”,“再次”说明非独特贡献。
  D项,“刘勰认为诗文起源于周孔六经”分析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把诗文的源起联系到周孔六经”,“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材料一:
  201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了校园欺凌报告,其中收录了18个国家10万年轻人的数据,显示全球学生中25%的人曾经历过校园欺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针对10个省市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最高检报告中提到,2016年以来,共起诉侵害在校学生的暴力犯罪1万余人。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受害者千疮百孔的人生。
  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