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4410字。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试卷分为试题卷(1~10页)和答题卡两部分。
3.务必将各题答案按要求填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予评分。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与其他各家的关系如何?
②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革时期,更是思想文化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习惯上的“诸子百家”,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百家争鸣既是理想的冲突,更是智慧的交流,它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向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重点。
③战国之际,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当时号称一大“显学”,但是战国诸子学的崛起,不仅是“各以其道相胜”,而且对孔学构成了共同的挑战。在战国诸子多维的视野中,从同一个孔子那里,墨子看见无用的奢淫,《庄子》看见大盗的祸首,盗跖看见道德的伪善,圣徒们看见人性的光辉,法家人物看见社会的毒素。因而,各家思想有破有立,他们之间既有激烈的辩难争执,又有吸纳交融之处。
④首先对情学构成挑战的是杨朱与墨翟。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的观点非议儒者的“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原则,更站在简易实用的立场上极力批评儒家的“繁饰礼乐”“情于作务”及厚葬主张。儒墨在战国号称两大显学,尽管它们彼此之间似乎水火不容,但是,墨子讲“兼爱”与儒家阐扬的仁爱之旨实有诸多贯通之处,如他们所讲的“爱人”都是基于一种理智或明智的自爱的动机,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墨子亦有言:“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⑤其次,《庄子》一书的作者虽对孔子的态度有时比较温和,但对孔儒实施口诛笔伐也最是辛辣无遗。《庄子•天运》篇对孔子提出批评。在作者看来,古今之不同犹如水和陆,周与鲁之异亦如船与车,而孔子企求将周朝的制度推行于鲁国,正像把船推到陆地上行走;古今之不同亦犹猴异于周公,现在让猿猴穿上周公的礼服,它一定咬破撕裂,以至脱光而后快,一言以蔽之,孔子主张“复古”即恢复周礼,无异于“东施效颦”。
⑥最后,法家与儒家也是势不两立的。儒家以善恶来界定人性,法家则认为人性好利;孔儒认为理想的“有道之世”存在于过去的时代,法家则认为“世异则事异”,而站稳“当今”时代的立场;儒家主张任贤以推行“德政”“礼治”,法家倡言庸主“法治”足矣,正出孟子退而潜心著述,“序《诗》《书》,述仲尼之意”的时候,商鞅却在秦国掀起了一场埋葬儒学的社会改革运动,即“商君教秦孝公……燔(焚烧)《诗》《书》而明法令”。
⑦总之,在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与其他各家既有分又有合,尤其是他们在政治上(庄子是个例外)大多鼓吹君主专制,为统治者提供了各式各样相反而又相成的可供选择的治国方案和统治术,以增强统治阶级的政治应变能力。因此,他们表面上看似势不两立,其实在为君主专制主义创建理论上,却是走向同一条道路的同志!
(选自杨朝阳《儒家文化常识》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理想和智慧的双重冲突,它促进了人们认识的进步。
B.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看到孔子的各种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向其发起了挑战。
C. 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都包含“爱人”,因而,两家学说本质是相通的。
D. 法家认为,只要运用适合时代的法令制度治国,即使君主平庸也没有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阐述了墨、道、法等家与儒家思想的分歧与统一,结构清晰。
B. 文章以不同学派对国家的看法,论证了学派间的思想在辩难争执中吸纳包容的观点。
C. 文章中《庄子•天运》篇运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指出儒家泥古不化的思想弊端。
D. 文章第⑥段列举孟子和商鞅的事例,目的是说明当时儒家正在衰落,法家已经崛起。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诸子百家在激烈的辩难争执中,彼此吸纳交融,成就了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高峰。
B. 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学派为两大“显学”,说明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占据了统治地位。
C. 虽然道、法两家学说各不相同,但在对待儒家的复古思想上,他们都持反对态度。
D. 战国时期诸多学派注重经世致用,为统治者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治国方案和统治术。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曲解文意。错在“理想和智慧的双重冲突”这个地方,原文第二段是“既是理想的冲突,更是智慧的交流”,是一种递进关系,强调的是两者的区别,不能把它们一概而论。
C项,以偏概全,强加因果。错在“因而,两家学说本质是相通的”这个地方,原文“墨子讲‘兼爱’与儒家阐扬的仁爱之旨实有诸多贯通之处,如他们所讲的‘爱人’都是基于一种理智或明智的自爱的动机”,是指“爱”这个方面有“诸多贯通之处”,并不是完全相同,而且两种学说之间更是不可能本质相通。
D项,表示绝对,曲解文意。“只要运用适合时代的法令制度治国,即使君主平庸也没有关系”的表述错误。原文是“法家倡言庸主‘法治’足矣”,所谓“庸主”并不是平庸无能的君主,而是公平、中庸、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年一叹读韩愈
从维熙
①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