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7980字。
泉州市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中教学质量跟踪监测
语文(高一)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萧萧白杨
许冬林
白杨树大约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于是,那些枝枝叶叶们仿佛都有了方向,一起喊着号子似的,挤着挨着,几乎垂直地把枝丫也伸向云朵。在那些枝丫里,没有一个是逸兵,哪怕一点点的异心,它们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枝丫,在主干的统领下,向上,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生长出来的。南方有佳木,这些佳木们枝叶蓊郁,八方伸晨,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而白杨呢,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乃至庄严,委实是穆穆君子风。
以前读(古诗十九首》,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大约是,长空寥廓,衰草连天,白杨树破败潦倒,像个行脚僧一样,背影模糊在黄沙连天之间。
做中学语文老师,给学生讲《白杨礼赞》,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的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直到自己亲眼看见白杨,才惊觉白杨原来不那么萧索。
在新疆,在白杨林里漫步,会觉得自己整个人被打开了。从视野到心胸,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明亮。那一棵棵白杨,整整齐齐地立在路边,立在宅院前后,立在葡萄园旁边,那般忠诚。可是,树与树之间,又是疏朗的,没有杂乱树枝彼此缠绕相扰。每一棵树,都那么独立。因为独立,彼此之间就有了空间,就可以让风穿过去,让阳光穿过去,让视线穿过去。
因为叶稀,所以叶子和叶子之间,不那么相互倾轧,彼此都能完整地承载阳光照拂。站在树下,仰视树顶,每一片叶子都像是纯银锤出来的,在阳光下闪着结实的光芒。
还有那白色树干,光滑笔挺,有一种绅士式的洁净。
白杨入画。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画。
中国水墨阴湿了一点,幽暗了一点,而白杨是明朗的。白杨在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被照耀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白杨翠绿的叶子和纯白的树干色彩饱和度强。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白杨在油画框里,用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表达天空高远,表达草地生机。
如果说树是鸟的房子,那么,南方的鸟儿住的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江南深宅,西北的鸟儿住的是轩敞明亮的欧洲楼阁。这样,一处的鸟儿爱低眉,爱独自沉吟;一处的鸟儿爱唱歌,爱呼朋引伴。
站在白杨林里,你看见的是林子的辽阔,是天空的辽阔。
去交河故城时,我在一条水泥路边停了车子,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了一棵白杨。
交河故城是唐朝的安西都护府遗址,地址在吐鲁番。
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西城的最高军政机构,首任都护是乔师望,他是唐朝将领,唐高祖的女儿庐陵公主的驸马。后来,接乔师望都护之职的是郭孝恪,郭孝恪击败龟兹国后,把安西都护府从交河城迁到了龟兹,即今天的新疆库车县。此后,安西都护府在唐蕃战火中几失几守,最后府衙在龟兹基本稳定下来。
在唐代,从长安望向安西都护府,那是山长水阔,黄沙漫天。
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从长安出发、迢迢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商贾,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慘淡万里凝。”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写出了边地苦寒却也雄奇的大观。那时,岑参第二次出塞,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来到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下任判官。岑参来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那时,西北的白杨一定落光了叶子,在漫天风雪中伫立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
当春天来临,交河故城的城墙下桃花盛开,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在春风里萌发新叶。我想,那些一拔拔来过西北、驻守过西北、穿越过古丝绸之路的人们,是否于深深孤独中,慢慢就散发出白杨的气质?
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
(有删改)
1.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多次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表现了白杨树、西洋油画、西北的鸟儿的特点,从中可见作者观察之细腻和爱憎之分明。
B. 《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给作者留下白杨秋风仓皇晦暗的印象,使其质疑《白杨礼赞)的客观性,与后来的所见所感形成反差。
C. “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在春风里萌发新叶”这句话是作者勾连古今的畅想,虚实结合,让本文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
D. 茅盾说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本文把它比作君子,这种差别既源于作者思想情感的不同,也反映了时代氛围的变化。
2. 本文所写的白杨树有哪些外在特点?请简要概括。
3. 文章结尾说“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为什么有了白杨就不怕大地空旷?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原因。
4. 文章第14段用不少篇幅叙述安西都护府的历史,有人认为游离于本文主题之外,可删除。你认为可以删除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爱憎之分明”错误,只是通过对比说明各自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怀念艾青
陈明仙
艾青同志1996年5月5日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三年了。但我一直觉得,他并没有走远。
最初接触到他的诗歌,是在我的学生时代,他的诗一读就让人爱不释手。但我真正有机会面对面地接触他本人,还是在1978年,我们共同参加对外友好协会的代表团,访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奥地利、意大利,为期一个半月。艾青大我20岁,我们结成了忘年交。
慕尼黑与绥靖主义颇有历史渊源。艾青把它比喻为巴伐利亚啤酒店的主妇,身体健康而有风的,但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