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1文意理解与信息筛选课时跟踪检测.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2分析论证思路与论证手法课时跟踪检测.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3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题课时跟踪检测.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1概念理解与信息筛选课时跟踪检测.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2图表信息的筛选与信息的图示表述课时跟踪检测.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3概括内容要点比较报道异同课时跟踪检测.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3小说阅读考点1小说的情节结构课时跟踪检测.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3小说阅读考点2小说的环境描写课时跟踪检测.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3小说阅读考点3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题课时跟踪检测.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3小说阅读考点4小说的语言与文体特征课时跟踪检测.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3小说阅读考点5小说的标题与主题课时跟踪检测.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4散文阅读考点1分析散文结构的艺术课时跟踪检测.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4散文阅读考点2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课时跟踪检测.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4散文阅读考点3理解词句含意赏析语言艺术课时跟踪检测.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4散文阅读考点4探究文本意蕴与情感体验课时跟踪检测.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5传记阅读考点1传记的综合理解课时跟踪检测.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5传记阅读考点2传记的概括分析课时跟踪检测.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语言文字运用11图文(表文)转换1研究真题高屋建瓴教案.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语言文字运用9辨析并修改病句2辨析并修改病句教案.doc
文意理解与信息筛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时,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是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所提问题做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诗人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地全面了解作者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
1.(理解概念在文中的含义)下列对“知人论世”含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知人论世”的概念最早出自《孟子•万章下》,它的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
B.“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其写作动机等信息进行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时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知人论世”是传统诗歌鉴赏方法,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的方法。
D.“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地全面了解作者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解析:选D D项说的是“知人论世法”的重要性,而不是对其含义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论题“知人论世”,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顺序逐层分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B.全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重点阐述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作者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例子信手拈来,极具说服力。
C.文中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论证了在古诗文教学中,背景简介以及帮助
……
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弘扬中华传统勤劳美德
勤劳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劳动的范畴和内涵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延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创造美好生活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
勤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贯彻始终的道德倡导。人类劳动发展分为奴役劳动、谋生劳动、体面劳动、自由劳动四个阶段。对人类社会劳动的认知和热爱,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及。《大戴礼记•武王践祚•履屡铭》中写道:“慎之劳,则富。”强调的是财富和劳动的关系。自古以来,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尚书•周官》中写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古今药石•续自警篇》中写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意思是人们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乏衣服与食物,勤劳能够让人避免饥饿与寒冷。先秦儒家关注的是一种“礼制”,而不是使用价值层面的劳动致富,也不是精神价值层面的劳动快乐,是一种自然分工的“伦理化”,为中国古人构建了一种脱离田间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后世儒家分离了“劳”和“思”两个概念。正如孟子所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荀子在《天论》中所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表达了对勤劳耕作和勤俭节约的认同。墨家是劳动者的学派,《墨子•非命下》说:“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这是中国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的萌芽。墨家思想兼容并蓄,形成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必要成分,是民族振兴、国家进步的精神力量。《清仁宗味余书室全集》中写道:“农夫不勤则无食;桑妇不勤则无衣;士大夫不勤则无以保家。”佛、道两家对于劳动和农业持消极态度,法儒两家主张繁衍人口,认为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经过长期的文化大融合,儒、释、道、墨、法等多家思想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勤于劳动”被看作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深深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心田。
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生活本身和精神意境。魏晋诗人陶渊明所作《归园田居•其三》展现出我国古代人民早起劳作,傍晚收工,期待有好收成的场景,展现出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形象。唐代诗人李绅写的《悯农》,融洽地将珍惜食物与辛勤劳动结合起来,一直影响塑造着中国人的勤俭节约的美德。唐代诗人王维的《春中田园作》的前四句展现出了古代人们愉快劳动的情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可见,劳动不仅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劳动的协作性还可以培养人的互助和团结精神。自强不息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困难的智慧之源。古代物质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勤劳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积极探索。到了宋明时期,科技、手工业都变得发达。宋朝时发明了天文仪等多种精密仪器,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代表了那个时代科技造船业的世界先进水平。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在各个领域: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巍峨长城、巧夺天工的都江堰、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素纱禅衣、榫卯结构、记里鼓车等等,无一不是凝聚劳动者勤劳智慧的伟大成果,尽责、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这些遗宝成为历史的烙印和华夏子孙精神的内核。
(摘编自2019年6月3日《光明日报》第15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完全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劳动观念和勤劳美德。
B.只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当下国人就能建立起文化自信。
C.“勤于劳动”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
D.李绅写的《悯农》将珍惜食物与辛勤劳动结合,形成了中国人勤俭节约的美德。
解析:选C A项以偏概全,第一段说的是“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见还有“转化”和“发展”,并非“完全继承”。B项说法过于绝对,从文中来看,“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只是条件之一,并不是充分条件。D项曲解文意,文中是“影响”,不是“形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第二、三两段都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文章用郑和下西洋的事例来表明当时中国造船业世界一流,中华儿女自强不息。
D.文章末段用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成果,证明工匠精神也是华夏子孙精神内核。
解析:选B B项,“文章第二、三两段都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并没有运用引用论证。
3.(把握观点态度)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儒家关注的“礼制”,是一种自然分工的“伦理化”,认为脱离田间生产的文化人也能创造劳动价值。
B.《墨子•非命下》说“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表明当时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比较成熟。
C.墨家思想能兼容并蓄,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振兴、国家进步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力量。
D.勤劳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积极探索,在劳动中磨炼了意志,在劳动的协作性中培养了互助和团结的精神。
解析:选B B项,“表明当时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比较成熟”中“比较成熟”说法错误,由原文第二段“这是中国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的萌芽”可知,仅是萌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韩愈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无法回避的存在,他所处的中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点,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互相激荡中,中国文化应该沿着怎样的道路发展,韩愈给出了自己的方案。他所选择的路径对中国后期的社会文化影响深远,他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构建新的思想文化体系的努力与过程,对于当代的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韩愈在思想文化史上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和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汲取分
……
第1讲 研究真题 高屋建瓴
题型一 在阅读中考查
1.(2017•全国卷Ⅲ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3分)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解析】选B。B项中“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的说法有误。比较图表中的数值可知,2003年的增加值也较前一年有所减少。
题型二 在语用中考查
2.(2018•全国卷Ⅲ)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