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90+3040+212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
揭开论述类文本的“庐山面目”
一、论述类文本的三大要素
1.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表明的主张、观点或见解。
(1)论点的特点
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从全文看,论点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
(2)论点的位置
论点大多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在结尾时一般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的在文章的中间。有的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
2.论据
论据,即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
①事实论据: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
②事理论据: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
3.论证
论证,指的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的方法分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两大类。直接论证的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因果论证法。间接论证的方法主要有:喻证法、类比法、归谬法等。直接反驳的方法有:反驳论点法、反驳论据法、反驳论证法。间接反驳的方法有:反证法、归真法。
二、论述类文本常用的六大论证方法
论证
方法 阐释
举例
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观点
引用
论证 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对比
论证 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
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
因果
论证 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正确合理的论证方法
类比
论证 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三位一体”读透论述类文本
步骤一:勾画论点与论据
在阅读时,可根据论点的形式(判断句)及出现的位置(多在标题、文章开头结尾)圈注论点句;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如
……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20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状元阅读笔记
第一段:
提出问题并引用习近平的话确立论点。
第二段:
先分析文艺界的现状,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更深层的东西”。
第三段:
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阐述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把握时代、认
……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