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30490字。

  苏州市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
  高一语文
  2020.7
  注意事项:
  本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在本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哲学之起源
  关于中国哲学之起源,方东美先生认为早在儒家与道家出现之前,中国人在理念上已经肯定了一套永恒哲学与一套变化哲学。这两套哲学犹如火车的双轨,使中华民族长期存续发展。
  人为万物之灵,其灵在于觉知自身的处境:一方面是在时间之流中,思索如何面对刹那生灭的变化;另一方面,又想辨明自身存在的意义,亦即理解此一短暂人生究竟有何目的。一个文化传统,如果侧重前者,就会强调因应变化,顺势而行,求取今生今世最大的成就与利益。历史上许多帝国皆在极盛之时,种下败亡的因素,最后沦为考古学所研究的遗迹。那么,如果侧重后者,情况又会如何?会凸显其信仰层次的建构,争千秋而不争一时,因为企盼来世之报应而能够忍受此世一切苦难。这样的民族往往具有鲜明的宗教性格,也因而可以绵延不绝,印度人与犹太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印度人的传统信仰是印度教,配合种姓制度的社会结构,相信轮回转世之说,因而在承受苦难的能力上高人一筹。他们重来世而轻此世,重修行而轻享乐,不易与人为敌。犹太人相信唯一真神,更深信自己是真神之选民,因此历经浩劫,却依然存续,并且多难兴邦,还培育出杰出的人才。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重永恒而轻变化。试问:谁愿意保有宗教信仰而在现实世界一筹莫展?谁不希望两者兼顾,相互搭配而持盈保泰?中国古代就达成了此一理念。或者更可说是:中国能够从文明古国一路发展,历经数千年而不坠,正是因为先圣、先贤以其高明的智慧,在这两方面有所建树。代表永恒哲学的,是《尚书》中的《洪范》;代表变化哲学的,是《周易》。
  “洪范九畴”有一个神圣的来源(即上天赐给大禹的),“九畴”包含“五行”“敬用五事”“农用八政”等九种治国安民之策。比如“五行”实质告诉人们,自然界会显示特定的性质,由此提供了可利用的条件,让人类在文化上继续创造发展。比如在“农用八政”中,让人们知道人生不是当下的刹那生灭,死亡也不是沦入未知的虚无。人类借用祭祀可以与生命起源、自然母体以及自己的祖先,保持适当的关系。总此九畴;从自然材质谈到人类属性,从政务规划谈到天象规律,然后推出至高理想——皇极,以此作为国家的指导原则,亦即人群组成国家是为了体现“绝对正义”。
  《周易》倡导的是“变化”之说。提醒人们:今日异于昨日,明日又将不同,甚至没有一刹那不在变化之中。《周易》的基本原则是察看自然规律以安排人的言行。自然规律是变化中有其不变,循环不已而永保生机。比如《系辞上》:“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表面看来,人期待得到上天的助佑,但是这个天已经不再保障“绝对正义”,因此,人需要自求多福。而另一方面,提醒人们进德修业,六十四卦在标志凶吉时,总是留了一线生机,也就是,不可安于小成。因为变化是一直进行的,只有把握主体自觉行善的要求,才是逢凶化吉的上策。
  通过研究《尚书•洪范》和《周易》,可以肯定中国哲学兼具永恒义与变化义,并且由此启发了先秦哲学家获得丰富的成果。
  (节选自傅佩荣《哲学与人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人生短暂的现实,有的争取现世成就,有的则寄希望于来世。
  B.印度民族特别能承受苦难的原因是他们接受种姓制度的社会结构。
  ℃帝国在强盛之时种下败亡的因素,就会成为考古学所研究的遗迹。
  D.犹太人因为相信了真神,所以历经浩劫依然多难兴邦培育出人才。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第二段可知,对人自身处境思考的路径,会影响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走向。
  B.中国哲学对生命的永恒和变化的思考都有经典阐发,在这两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树。
  C.文中阐释《洪范》《周易》的要旨,呼应了文章开头儒道出现前已有两套哲学的说法。
  D.文中用印度人、犹太人文化传统是为了论证中国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性格不太鲜明。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在面对刹那生灭的变化时,往往会选择凸显其信仰层次的构建来保持持续。
  B.《洪范》推出最高的理想是皇极,这是我国后来皇帝制度的起源与实施的指导。
  C.苏轼《赤壁赋》中“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与《洪范》中自然界特定规律相吻合。
  D.因为自然规律循环不已而永保生机,因此要懂得“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B.“特别能承受苦难的原因是他们接受种姓制度的社会结构”有误,根据第三段“印度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习近平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习近平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