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34320字。

  攀枝花市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数字标号涂黑。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中,“节”也许并非处于核心地位;然而,由节之“象”所拓展出的丰厚意蕴则凸显了东方所固有的“象思维”品质极具代表性,值得探讨一番。
  “节”首先表现为空间上的联结,有承上启下之作用——此由竹节之本义发出。“承上启下”,自然是关键要害处,故“节”可引中为关键:人们常言解决问题的节点、“紧要关节”,等等,皆由此出。
  节在空间上的“联结”义,推而广之,则形成了诸多相关的词汇,用之于人体则有骨节、关节、肢节;用之于器物,则凡类此的事物亦多以“节”称之,如“多节虫”“八节火车”“三节文章”等。“节”坚固且无赘物,故“节”又可引申为简洁、节俭。《荀子.天论》中“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之节,即为节俭义——“节俭义”当由“固而无赘物”引申出。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时空一体,当将空间之“节”迁移于时序之时,“节”的含义又进一步得到拓展与丰富。《秋浦歌》曰“常恐秋节至”,杜甫云“好雨知时节”,其中之“节”即是维系过去与未来的“节”点。当然,此节点以阴阳之气的变化为标准。依古人,每年的时序可作此概括:由冬至到夏至,阳息(息者,长也)阴消;由夏至到冬至,阴息阳消;其中,春分、秋分则大致阴阳持平。由是,按照阴阳变化的节点,古人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节气者,气之节也,维系(联结)阴阳变化(时间)的关节点之谓也。当然,对于重大的节气譬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是要隆重庆祝的,春节意味着万物复苏,预示播种的前奏;中秋节万物成熟,则是收获的标志。可见,节日与节气亦密切相关。
  当“节气”转换为“气节”时,形下之“节”便超越了自然时空而进入伦理学的领域。“气节”,表征的不再是阴阳之气转换的节点,而是超越时空的、形上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节操。气者,浩然之气也;节者,静也(不变也)、硬也。气节,即保持浩然正气而不动摇,引申为意志坚不可摧。儒家伦理倡导的诸如忠孝节义、节操、名节、节烈皆作如是观,此取象于节之硬并化用之于道德人格。苏武持节不忘本心,为古人守节之典范。
  促使“节”超越时空的因缘,在于它暗合了儒家五伦的德目:信。而最早对节之“信”、节之“符(合)”义进行探究的应始于《周易》的节卦。关于义理之节,尚秉和先生曾有如是解释:“节者,信也。言凡事皆有一定制节,不容改变。故君子以制度数,天地以成四时。天地节者,天地信也。”尚先生又云:“节者符也,以竹为之,各持其一,合之则为信。”
  除了“信”义外,儒家之“节”尚有“中道”义,此为“节”之蕴含的又一次跃迁。“中道”乃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左传》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记载。朱自清先生则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古代注重礼节,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节”。朱先生的结论是:“可以说所谓‘圣达节’等等的节,是从礼乐里引中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或做人的标准;而这个节其实也是传统的‘中道’。”朱先生从史学的角度阐发“节”之中道义,亦不乏为一家之言。
  (摘编自郭继明(说“节”》)
  1.下列各项关于“节”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节”属于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节”之“象”拓展出的丰富意蕴凸显出东方所固有的“象思维”品质。
  B.“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由竹节的本义发出的。“节”在空间上的联结义可推出词汇“骨节”“多节虫”。
  C.“节”从空间迁移于时序,其含义进步拓展丰富。 节气,就是气之节。而中国的春节等重大节日与节气密切相关。
  D.“节”超越时空进人伦理学领域,由形下"节之硬"转化为形上“意志坚不可摧”,具体表征为“气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开头引出话题“节”,然后从空间、时间、伦理学领域等三个方面对“节”的含义进行了探讨。
  B.文章以杜甫“好雨知时节”为例,旨在说明节”从空间迁移到时间后,以阴阳之气的变化为标准,丰富拓展了“节”的含义。
  C.文章阐述促使“节”超越自然时空而进入伦理学领域的缘由,是“节”暗含了儒家伦理所倡导的节操、名节、节烈等道德节操。
  D.文章末段引用朱自清从历史文化角度阐释“中道的结论,有力的论证了“节”在儒家思想体系中除了“信”还有“中道”之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3分)
  A. 《荀子•天论》中“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之节与“开源节流”“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义同。
  B.“苏武持节不忘本心,为古人守节之典范”是因为他的行为符合儒家伦理所倡导的节操、节义、名节等。
  C.最早对节之“信”、节之“符(合)”义进行探究的是《周易》,尚秉和先生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节”的含义。
  D.朱自清从史学的角度阐发“节”之中道义,认为它是从礼乐里引申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和做人的标准。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线上教育教学≠直播/录播课程
  初期,对教材知识点的直播或者录播课程几乎等同于线上教育教学全部,绝大多数学校都陷入了“临时开发直播课程——教师缺乏直播技能——网络平台不支持——学生反响较差——继续升级直播课程”的怪圈。事实上,线上教有教学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直播或录播课程。一方面,从教学形式上,除了直播和录播外,还有更多的方式,例如学习任务式、互动研讨式、作品展现式等;从我们的实践看,直播课程更适合基础薄弱学生学习,录播或视频课程则更适合学有余力学生的提升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