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25张,教案约3910字。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庐丰民族中学 曾传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多媒体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
一.导人新课
陈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元帅之一。他一生酷爱文学,被誉为“元帅诗人”。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一诗中这样评价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陈毅同志于1935年至1937年曾在梅岭开展过三年游击战争,经历了革命斗争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作为军人,他以自己的行动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革命力量;作为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像《登大庾岭》《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等气壮山河的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梅岭三章》。
梅岭: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三章,三首。《梅岭三章》就是在梅岭写的三首诗。
二.作者及背景资料
1.了解作者:
陈毅(1901-1972),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 曾留学法国。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开国元帅之一。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2.背景资料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绝命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三.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应有涯(yīng)(yá)
遍种(zhòng) 即为家(wéi)
2.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 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