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670字。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汇,掌握它们的音形义;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掌握说明方法及作用。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掌握主要说明方法及作用
  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1.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2.出示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竺可桢及写作背景(请学生介绍,教师可补充)多媒体显示:
  竺可桢    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份成就都是和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背景资料 竺可桢在20世纪30年代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1963年,他结合我国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编纂了《物候学》一书。本文就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
  2.由背景中原题目顺势提问:“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和《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这个题目比较哪个更好呢?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