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150字。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1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
2.熟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坚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5.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培养高尚的情怀。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作品创作背景。
2.熟读课文,疏通大意,感知课文内容。
3.积累文言常用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课时准备】
1.课前预习,通读课文。
2.搜集相关资料:欧阳修生平、思想及本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猜疑激趣
1.人物竞猜
多媒体展示醉翁亭图片,提问:“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描写的是哪座亭?句中的“翁”指的是谁?
预设:醉翁亭,欧阳修。
2.切入课题
这是安徽滁州琅琊山上的一座亭子,因宋代欧阳修而声名远播,今天,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足迹,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先生的心音。
【设计意图】人物竞猜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检查预习,走进文本
1.走近作者
课件出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晩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2.了解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
本文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时欧阳修年四十,贬滁州已经一年。他这次被贬,是由于支持推行庆历新政的诸君子,得罪了守旧官僚。这些人利用他外甥女张氏犯法一事,想把他牵连下狱。后来事虽大白,他还是被贬往滁州。
【设计意图】督促学生养成课前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知人论世的学法。
三、诵读课文,读顺文本
1.自读,读准字音节奏
课件出示:
环滁(chú) 林壑(hè) 辄(zhé) 林霏(fēi)
弈者(yì) 阴翳(yì) 晦明(huì) 酒洌(liè)
琅琊(lánɡyá) 伛偻(yǔlǚ) 觥筹(ɡōnɡchóu)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互读,纠正读音停顿
3.点读,强调读音句读
4.齐读,落实字音节奏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把握句子节奏,正确停顿断句,是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故以多样朗读的方式,检查落实预习。
四、通读课文,理解文意
1.寻读,理解重点词语
利用工具书,参照注释,了解重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91“字词清单”)
课件出示:
(1)词类活用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