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760字。

  第一单元测试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2014年10月,某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所对移动媒体的重点使用群体(新闻资讯消费者)在移动终端的行为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关于移动新闻阅读场景的调查有10.978 3万人参与,结果如图所示。
  移动媒体用户阅读新闻的场景
  从上图可知,过去一般属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卫生间”和“床上”这样的空间,已被移动终端所侵占。
  人们使用移动媒体的场景分两种:固定场景与移动场景。
  固定场景指人们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所处的空间环境,是与人们日常活动规律相关联的环境。如家庭中,在以PC电脑为上网终端的时代,人们使用互联网的固定场景主要局限于书房和客厅;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固定场景则向卧室、卫生间等私密空间延伸。在学校或单位,过去使用互联网的场景往往是休息时,而现在移动终端的使用已经打破了工作与学习场景中本应具有的“封闭性”与“专注性”,使工作、学习与休息、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移动场景指人们活动中不断遭遇的环境,如地铁、公交上。对于每个特定用户来说,移动场景意味着快速切换的时空,而每一种场景会带来不同的需求。《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在“工位/教室”这样的场景中使用手机的比例从2013年6月的31.2%上升到2014年6月的49.7%。这印证了近年来人们的普遍感受:移动终端把一切碎片时间利用了起来,但它也把一切时间变成了碎片。
  在移动场景中,时空的快速切换对于社交与娱乐来说,也许不会是太大的障碍,对新闻阅读而言,却会带来影响。人们对于长篇的、有深度的内容的阅读需求虽然仍在,但是,时空的碎片化,使人们难以保持一个封闭的、持续静态的阅读过程。简单地指责网民阅读能力下降是没有根据的,试图让他们停留在一张报纸读一天的时代也是不现实的。对于移动媒体的内容生产者来说,今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努力将文字的精华,结合其他表现形式,如信息图表、PPT等,进行提炼与再呈现。当下移动媒体的标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分钟读懂”“十张PPT了解”等字眼。这是顺应用户行为特点进行的传播策略的调整。尽管这未必是最佳手段,但是无疑,移动媒体的表现形式一定要与移动阅读的时空相匹配。
  (摘编自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
  材料二 “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类的短视频如今在网络上大行其道。此类短视频击中了人们的痛点:一方面渴望文化与娱乐,一方面没有时间或者舍不得花时间,于是能够“速成”的办法就格外受欢迎。但这种快餐文化很可能会让你欲速不达,你可以知道故事脉络,记住几个人名,但作品原有的丰富细节、细腻情感全都与你无缘了。
  快餐文化的出现与流行并非今日始,但显然,互联网使快餐文化大范围流行成为可能,特别是移动媒体更给快餐文化按下了快进键。以某知名短视频App为例,短短15秒怎么可能完整反映一部名著,于是只好加快语速,精简内容。限制字数,这是移动媒体普遍采取的策略。
  以前人们认为互联网拯救了碎片化时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效率。但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碎片化的内容。其后果是,人们在碎片化的浏览中很容易迷失,导致认知、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于表面化。古人虽也曾用“马上、枕上、厕上”的碎片化时间去阅读,但所读的内容并不碎片化,这是值得警惕的。
  (摘编自张贺《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
  材料三 学界对“碎片化”阅读的批判忽略了两个问题:媒介新技术带来的影响是面向全社会而非社会中的某一群体(如知识分子);从社会层面阐释媒介技术的变革最终需要落实到个人日常生活的层面,否则容易脱离实际。
  回顾历史,碎片化生存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基本特点,即在碎片化场景中有意无意地获取碎片化的信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专注地阅读和学习,这是学生、学者的一种特殊实践。这个群体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日益壮大,但他们依然不是大多数,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未必能养成阅读习惯。因此,对于信息碎片化的批判更多体现的是知识阶层面对新媒体时的恐慌:个体的时间被新媒体不断入侵和切碎,封闭性的专注阅读变得越来越困难。但我们不能假设普通大众在闲暇时间,如果不看手机就会阅读古希腊哲学而不是去打麻将、看电视。信息碎片化是拥有阅读习惯的人群要面对的问题,学者不应该将它视为整个社会要面对的问题。
  传统的阅读习惯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阅读能力者和广大文盲之间存在着鲜明的等级制。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提升了阅读的便利性,加速了社会获取和创造知识的效率。即使在今天,书本(包括各种数字化形式)依然是知识的主要载体,长时间专注的书籍阅读仍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模式。在知识的每一个领域,传统阅读依旧不可或缺。这种模式能让我们有效汲取知识“干货”,但不可否认,这种专注而长时间的阅读并非人人可为,它是经过长期训练而习得的能力。
  过去,针对阅读能力的差异,各种科普、大众版的读物把难啃的“干货”简化后推给普通读者;今天,互联网平台把这些“干货”掰碎后让更多没有传统阅读习惯的人能看到甚至看懂。就此而言,与其说它是信息的碎片化,不如说是知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多元化。智能手机对知识分子可能是一个让传统阅读分心的潜在威胁,但对大众而言,移动媒体意味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平台,它不是挤占了学习时间,而是打发了原本无聊的空闲,提升了闲暇时段的生活品质,与此同时,还能接触一些其他渠道无法获得的信息和知识。而学者在自己擅长领域之外通过移动媒体的碎片化阅读,也不失为一种获取新信息、新知识的方式。
  可见,移动媒体下的信息碎片化现象并非洪水猛兽,相反,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学习途径,从文字、图片到短视频,文本形式更多样化,这对过去没有阅读(书籍)习惯的人而言尤其重要。关于“如何阅读”这个问题,新媒体给知识阶层带来的是在传统阅读模式上新增的碎片化阅读,是“1+1”的增量而非取而代之;对于没有书籍阅读习惯的人而言,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模式带来的是“从0到1”的突破。也就是说,专注阅读与新媒体文本的碎片化阅读都是知识学习与信息获取的渠道,两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如同正餐与点心,只吃正餐甚好,两者同时食用亦可;对于吃不了正餐者,有点心管饱也不错。当然,很多人受到了移动媒体娱乐功能的强烈诱惑,但这个锅不应该让移动媒体来背,信息时代给予个人日常生活的丰富选择势必要求现代人必须有时间管理的素养和自控能力。
  相较于“如何阅读”,真正要关注的是“阅读什么”,即不论正餐点心,食物本身是否有益才是最关键的。有些人在互联网上接触到的都是学者眼中“无用”的信息,这也只能说明他们的学习模式没有因为移动媒体而获得改善,和过去相比并非更糟。身处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依然无法回避传统阅读模式中就存在的“阅读什么”的问题。今天的人们史无前例地被各种琐碎而无用的信息包围,但不可否认,随着主流媒体、研究机构、学者等人士以自媒体的方式进入互联网平台,高质量的碎片化信息也并不少见。能否接触并利用这些有质量的内容,涉及每个人的媒介素养和文化资本,通过碎片化阅读高效地汲取信息与知识,或许正是当代人需要培养的新能力。
  (摘编自陆新蕾《“碎片化”阅读并非洪水猛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使用移动媒体的固定场景已向卧室、卫生间等私密空间延伸,移动场景则向工作、学习场所延伸。
  B.移动终端的使用,确实有利于碎片时间的利用,但它也会打破工作与学习场景的封闭性和专注性,将完整的时间切割成为碎片。
  C.移动媒体的内容生产者只有关注人们阅读场景的不同特点,提供适合场景的阅读产品,才能提高特定用户的阅读兴趣和质量。
  D.对新闻阅读而言,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人们对于长篇的、有深度的内容阅读需求将越来越弱,这与人们的阅读能力下降无关。
  答案B
  解析A项主要考查对固定场景与移动场景两个概念的理解,按照材料一第4、5两段对这两个概念的阐释,工作、学习场所属固定场景,故A项表述不正确。综合材料一第4、5两段内容,可知B项表述正确。材料一第6段只论及移动媒体的内容生产者“是顺应用户行为特点进行的传播策略的调整”,目的是与移动阅读的时空相匹配,而未论及是为了提高特定用户的阅读兴趣和质量,故C项表述不正确。材料一第6段只陈述“需求存在”这一事实,而没有对这一“需求”的强弱进行判断,故D项表述不正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试图让人们停留在一张报纸读一天的时代是不现实的,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读者很少有阅读的专注力和完整的时间。
  B.虽然碎片化阅读受到质疑,但不管如何,移动媒体的出现对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无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C.快餐文化的流行与人们的阅读追求有关,它不是互联网时代的特有产物,但互联网为它的广泛流行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D.当前人们的碎片化阅读与古人的“碎片化”阅读是有区别的,这一区别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分析能力以及思维的质量。
  答案A
  解析A项来源于材料一。材料一提出“试图让他们停留在一张报纸读一天的时代也是不现实的”这一论断有一个明确的前提,即在移动场景中,由于时空的碎片化,人们难以保持一个封闭的、持续静态的阅读过程,而不是因为“现在的读者很少有阅读的专注力和完整的时间”,故A项表述不正确。
  3.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分钟读懂”“十张PPT了解”等字眼及“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之类短视频的出现,源于移动媒体为顺应用户行为特点而进行的策略调整。
  B.材料三把互联网平台将读者难啃的“干货”掰碎和过去科普、大众版读物将“干货”简化作比较,意在说明碎片化阅读与传统阅读区别不大。
  C.材料二从“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之类短视频的流行现象说起,对追捧者的阅读心理和行为进行了阐释,这可以作为材料三作者立论的依据。
  D.材料三从人类日常生活碎片化生存的特点出发,将传统阅读与当下碎片化阅读喻为正餐、点心,形象地阐述了碎片化阅读并非“洪水猛兽”的观点。
  4.综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碎片化阅读”的具体表现。(4分)
  5.如何避免“碎片化阅读”带来的不利因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碑
  孙 犁
  ①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②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待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③“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