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70字。
《我与地坛》教案
广州育才中学  罗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体会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认识。
3、品味作者的自传体式散文的风格和独特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法、讲授法
【教学设想】
本文是自读课,教师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本文又是长篇散文,教学时应抓住重点,指点学生品味课文包含情感充满哲理的语言,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学修养,并对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聆听音乐《命运》交响曲,学生说出乐曲名和作者名(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二、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面对残疾,史铁生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解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明确教学目标)

三、研读课文第一章:(我与地坛对话)
(一)   1、我进入地坛的精神状态?——残疾绝望、“失魂落魄”
地坛现在是什么样子的?——“荒芜冷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