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300字。
广东省高研会高考测评研究院2018级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学习效率检测调研卷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智慧社区”是指通过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和方式,整合社区现有的各类服务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政务、商务、娱乐、教育、医护及生活互助等多种便捷服务的模式。从应用方向来看,智慧社区”应实现“以智慧政务提高办事效率以智慧民生改善人民生活,以智慧家庭打造智能生活,以智慧小区提升社区品质”的目标。
目前,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已就“智慧社区”开展了有益探索,越来越多的智慧应用逐步走入千家万户。但是,“智慧社区”建设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难点和问题,尤其是缺乏顶层设计。
“智慧社区”应用涉及诸多产业,涵盖信息服务、文化创意设备制造、生活服务、节能环保等行业。“智慧社区”建设能够有效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因此,政府应出台扶植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推动创新型人才自主创业,培育出群众需要的各类应用,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促进“智慧社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摘编自杨金志、陆文军《张维华代表:“智慧社区”建设需要顶层设计》)
材料二: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智慧城市所涉及的虚拟政务、公共服务和安全监控等系统的延伸;同时,智慧社区也有自己独立的服务、管理模块和结构。智慧社区的基础是现实生活中的各个社区,社区的基本结构决定着智慧社区的基本部分,智慧社区的运行由具有一定智能属性的各类服务、管理系统有机构成,具体如图1-1所示。
图1-1 智慧社区的基本组成
从图1-1可以看出,智慧社区的基本组成包括传感器层、公共数据专网、应用系统、综合应用界面和数据库。其中,传感器层是智慧社区的数据来源,通过对于社区各个系统所产生的各类数据的收集、存储,形成智慧社区的基础数据公共数据专网是智慧社区数据传递的关键,智慧社区的各个子系统均通过数据专网进行互联,论是数据的获取、查询、发布,还是应用系统的处理结果均通过专网实现;应用系统是智慧社区的关键,智慧社区的应用价值全部体现在这些应用系统;综合应用界面是智慧社区的门户,智慧社区各个系统均通过统一的应用界面与各类使用者交互;数据库则是智慧社区数据的存储中心和交换中心,智慧社区各个系统的数据均在数据库中存储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换。同时通过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等技术手段,实现对于海量数据的及时处理与知识挖掘,根据相关规则进行决策支持,从而得到各个应用模块的处理结果。
智慧社区属于社区的高级发展阶段,能够平衡社会商业和环境需求,同时优化可用资源,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社区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福利,从而促进社区和谐,推动区域社会进步。
我国社区主要由居委会和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居委会作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之一,同时也是政府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主要机构。物业公司对社区内的物业进行相应管理,主要接受社区内业主的委托,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对社区内的物业实行专业化管理并获得相应报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体,则希望社区管理者能为自己的日常生活提供便捷、全面的服务,以此满足自身多样化的需求。与新加坡、日本我国香港的智慧社区相比,我国内地社区服务内容不够完善,信息服务系统比较落后,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摘编自王喜富、陈肖然《智慧社区物联网时代的未来家园》)
材料三:
智能是手段,智慧是理念。智能社区是用智能化手段管理居民的日常行为规范,而智慧社区是在体制机制创新与信息技术设备应用有机融合基础上,将智能融入智慧,用智能服务智慧,进而为居民创造美好生活。目前全国都在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但规划设计和标准设置多是物理层面、智能层面的架构,考虑社区治理的其他因素较少,一些智慧社区硬件“豪华”,诸如高清大屏、无人机、高端穿戴装备、虹膜仪等,投入很大但实际应用较差,有的甚至成为“展览品”,明显存在重技术轻人文、重线上轻线下、重管理轻服务等问题,导致智慧社区高居“云端”不接地气、不缺平台但缺人气。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在认识上避免“技术至上”误区,重技术不唯技术,着力用智能服务智慧。
智能平台怎么建、为谁服务、达到什么目的,靠领导“拍脑袋”,要靠走访调研找到社区居民生活中的痛点、难点而设计。一句话,智慧社区建设的目的是“智惠”居民。应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建设智能门禁系统,并将系统与中心数据库相连,强化源头管理,保障小区居民生活安全;根据居民需求,线上不仅有党务、政务信息与服务,还要有物业、志愿和商业等服务,形成线上服务和上门服务互补的立体服务。以人为本、需求导向,避免智慧社区建设的盲目性,实现“按需点菜”“供求平衡”,使智慧服务下沉到居民身边,才能真正“智惠”居民.
(摘编自沈先财、韩小乔《智慧社区,“智惠”居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慧社区”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社区,在于它能够提供多种便捷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改善人民生活,提升社区品质。
B.“智慧社区”建设涉及的规划设计、诸多产业发展以及居民需求的各类服务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扶植。
C.“智慧社区”因为能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促进社区和谐,推动区域社会进步而被认为是社区发展的高级阶段。
D.目前我国的“智慧社区”建设仍处在一个探索发展阶段,一些建设还只是停留在规划设计和标准设置的架构层面。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建设好,会加速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国城镇化的质量。
B.作为社区主体的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与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的管理之间存在的不对等性,是目前建设“智慧社区”的最大难题。
C.“智慧社区”要避免“技术至上”误区,以智惠”居民为目的,通过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
D.智慧社区引领居民的生活走向便捷,也倒逼社区管理者转变传统服务模式,形成线上服务和上门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体系。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由政府部门牵头,集聚产业力量,制定指导“智慧社区”发展的规范性文件。
B.制定统一平台标准,将分散的系统资源进行整合,构建集成的开放的平台。
C.社区居民要树立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共同行动共同分担的共同建设意识。
D.打破“信息孤岛”,建立信息的开放和共享机制让民生信息发挥更大的价值。
4.材料三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利用“智慧社区”运行系统进行当下新冠疫情的防控?(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6-9题。
涡水与老庄
潘小平
①溯流而上,我们最先到达涡阳。
②正午时分,涡水静静流淌。这是淮河左岸一条著名的支流,也是淮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的尉氏县。一路上流经开封、通许、扶沟、太康、鹿邑,而后从亳州入境安徽,经涡阳、蒙城,于怀远城关之东注入淮河。怀远是我的家乡小时候,我常常挎着篮子,带着妹妹,穿过喧闹拥堵的城区,去涡河边洗衣裳。河水清澈见底,衣声此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