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7700字。

  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七次周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引入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1985年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6项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我国世界遗产零的突破后,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等工作,文化遗产的概念逐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得到迅速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不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凝固不变的对象,而是一个博大的系统、一个发展的概念。人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不断被证明、被丰富,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更符合实际的新认识。
  过去,很多人把博物馆中的文物、祖国大地上的文化遗产看作是已经远离今天社会的东西,看作是已经没有生命的东西,只是被观赏、被研究的对象。但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告诉我们,这些文化遗产能够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中。它们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要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现在,许多人都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不应只是少数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而应融入社会,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其价值。今天,城镇化快速推进,文化遗产更是无法藏身于世外桃源或自外于当代社会。从世界上一些历史名城的发展趋势看,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并不矛盾,如果处理得好就能相辅相成。
  “活起来”告诉我们,仅将文化遗产当作珍稀物品保留下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掘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为人类现代生活服务。文化遗产应在被观赏、被分享中得到保护、诠释和延续。换言之,文化遗产只有通过适当途径发挥作用,通过特定方式被大众所关注与分享,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排斥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而且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在物质文化比较发达、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代社会,经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无疑是对文化遗产的积极保护。
  当前,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实践证明,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利用文化遗产向社会提供各种文化服务,不仅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同时还能创造社会就业岗位。利用文化遗产向社会提供各种文化服务,所实现的经济价值只是最表层的价值,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效益其实是综合性的。通过发展文化遗产旅游让人人都能方便地接触到文化遗产,有利于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人们深入理解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由于有了这种接触与理解,人们就会意识到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对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文化的尊重、对文化遗产所在地和文化遗产拥有者利益和权利的尊重是人类共同的义务,而这无疑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也有利于文明交流互鉴。
  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不仅在于我们曾经拥有多少优秀文化,更在于我们今天还能拥有、感受到多少优秀文化。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学术研究与发展旅游等关系,就能让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不断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摘编自单霁翔《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文化遗产的对象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B. 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水岭,其时间前后很多人对文化遗产的看法截然不同。
  C. 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展现的发展前景为人们认识其包含的多重价值提供了条件
  D. “活起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文明的交流互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解说文化遗产概念后论述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B. 论证“活起来”时文章使用引用论证的手法确定“活起来”的文化遗产的具体对象。
  C. 在论证文化遗产 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时,文章使用辩证论述的方法,说理准确。
  D. 文章论证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时,强调了当下我们能够拥有和感受的优秀文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A. 如果我国更早时间有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那么文化遗产概念在申遗过程中会被更早关注与普及。
  B. 既然文化遗产在城镇化进程中不能置身事外那么就可以把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物品来为城镇化发展助力。
  C. 文化遗产不应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加以分享通过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等最终达到实现经济价值的目标。
  D. 接触文化遗产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唯此才能达到对文化遗产所在地和其拥有者利益和权利的尊重。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项,曲解语意,“文化遗产的对象不是凝固不变的”错误,原文是“文化遗产不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凝固不变的对象”,意思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不是时空上凝固不变的保护、传承,要把文化遗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B项,说法绝对,“截然不同”错误,过去人们把文化遗产看作是被观赏、被研究的对象,现在人们除了认为文化遗产“活起来”外,还把文化遗产当作被欣赏、被研究的对象,两者有相同之处。
  C项,颠倒主客体,应是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为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提供条件。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最近,你被“垃圾分类”刷屏了吗?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社会公众称之为垃圾分类“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也是建设“无废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