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910字。
2006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填涂样例”和“注意事项”。
第Ⅰ卷(选择题 共24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品味敦煌,首先应从品味“敦煌”一词的含义开始。我们应该考察“敦煌”一词的来源,但更应该重视“敦煌”一词的基本含义。
关于“敦煌”一词的来源,有人认为敦煌可能是“月氏族”的译音;《山海经》中“吐火罗人”被音译为“敦薨”,有人认为敦煌以前可能就叫“敦薨”;也有人认为“敦煌”是少数民族语的译音,众说纷纭。
虽然这一词的来源尚难确定,但是它的基本含义却是非常清楚明了的。东汉应劭便曾毫不含糊地解释道:“敦,大也,煌,盛也。”该解释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如唐代李吉甫也说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毫无疑问,在敦煌最重要的历史时期,敦煌对开发广大的西域地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们对“敦煌”一词的理解就是“大也”和“盛也”,确切地说,“大也”和“盛也”即指其开放性和兼容性。
今天,当我们走进敦煌,在莫高窟现存的492个洞窟之间漫游巡礼,面对传承了1600多年10多个朝代的3000多身塑像,4.5万多平方米壁画,每一个参观者都会深深感受到敦煌艺术中所蕴含的“大也”和“盛也”,或西域或中原,或瘦骨清峻或丰满肥腴,是不同的风格、民族、教派的艺术的交融,更有东、西文化的碰撞,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1.根据文意,下列对“敦煌”一词的基本含义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月氏族”的译音 B.“吐火罗人”的译音
C.少数民族语的译音 D.“大也”和“盛也”
2.下列不能表现敦煌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的一项是
A.人们广泛认可东汉应劭对“敦煌”一词的解释。
B.敦煌对开发广大的西域地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C.莫高窟传承了1600多年10多个朝代的3000多身塑像,4.5万多平方米壁画。
D.敦煌艺术是不同的风格、民族、教派的艺术的交融,更有东、西文化的碰撞。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不知你是否留意过,把煮熟的鸡蛋放在桌面上让它水平旋转,如果达到一定转速,鸡蛋会自己竖起来。这个现象长期困扰着物理学家,被称为“熟鸡蛋悖论”。因为这个现象看上去是违反物理规律的,它的重心升高,整个系统的能量似乎增加了。
2002年有科学家曾解释说,这一现象事实上是熟鸡蛋的部分旋转能量在蛋壳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作用下转换成了水平方向的推力,使熟鸡蛋的长轴方向发生了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