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题,约24630字。

  江苏省淮阴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     审定人: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文化偏倚南方,这一转移的节点为安史之乱。唐代后期,社会经济崩溃,中央政权瓦解;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需赖东南财赋来运转。北部各道、州、县,自河南、河北以至两京,皆残破萧条,奄奄欲绝。自此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逐渐向南转移。
  以陶瓷为例,北方农民很早就把陶瓷作为副业,唐代河南府有贡瓷;至宋,著名的陶业多在北方;至元明则最精美的陶瓷,全转移到江南来。木棉为宋后大利所在,其种植,南盛于北。这是北方经济情形渐渐不如南方的显征。
  以商业情况而论,也是南方日见繁荣,北方日见萎缩。盐以两淮为主,茶则产于南方,铜铁矿冶南盛于北,渔业尤为南方所独揽。交通方面,南方水利日兴,舟楫之便远超北地。此可证明唐宋时全国经济命脉集中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带,重心转移至南方。在社会文化上,文化人物南方日渐增多。应举人数,南多于北;唐宰相世系多在北方,宋中叶以后,南方多于北方,明宰辅数目南方占了三分之二强。
  从政治区域划分大小繁简来看,唐至宋政治区分,南方愈见繁复精细;北方无分而有并。随之而来的是户口盈缩,唐开元时,南方县数户口占全国四分之一,到宋代超过北方,《文献通考》载,神宗元丰三年,淮以南户口远盛于北方,户数上南多于北,超出一倍。至宋室南迁,南方经济与人口,更超出北方。元、明代户口比数,莫如东南。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南移之因众说纷纭,到底有哪些呢?
  首先,是河患。宋元明清时,黄河为中国患。水患的起落,恰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盛哀,互为因果。以关中水利而言,唐已不如汉,而唐后又更不如唐。至明代,为保证运河水量,强抑河水南行与淮水合流,以致河患频仍,淮水亦成大害。
  其次,北方社会之屡受摧残,更甚于河恙。唐中叶后的藩镇割据,五代的兵争,期间的政治黑暗,已达极点。唐后期的中央政府,全倚东南财赋为生命,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其割据仅在河南、河北各道;江淮以南各道,还受中央控制。
  辽宋对峙,边界受蹂躏,不得生聚种养。宋夏对峙,东北与西北,遭到同样命运。关中河南,在外寇压迫下,无气大损。自安史之乱后,北方是中国史上前方的冲激区,南方则是中国史上的后方,为退通之所。因此,北方受祸害常烈于南方。
  其三,江浙一带水利发达,推动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仁宗时,开始对水利有计划的修筑:神宗时,颇重视苏州的水利。南方水田之利,渐受关注。北宋政府在江南特置提举官董其事;南方有能力者,亦盛事殖产,开置大批水田。
  宋室南迁后,江南更急激水利开发;而江南兼并之风,有加无已,形成少数大地主与多者佃户的局面,财赋则占天下十七。明代没收土豪田租,一依租额起粮;天下的租赋,江南居其十九,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苏州尤甚。
  (摘编自邝士元《中国经世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史之乱是中国经济文化转移的一个重要转折。安史之乱之前,北方囊括我国的经济文化,此后,经济文化渐渐偏倚南方。
  B. 元明两代最精美的陶瓷生产全部转移到江南,以及宋后的木棉种植都主要在南方,这是北方经济情形渐渐不如南方的显征。
  C.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南移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北方自身的原因,也有南方独特的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黄河的泛滥成灾。
  D. 北宋政府在江南设置提举官来监管水田之事,宋室南迁后,江南更急激于水利开发,这些对推动南方经济文化发展起决定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提出观点后,分别从陶瓷、木棉种植、商业情况、交通等方面来举例论证这一观点。
  B. 文章引用《文献通考》中的记载,有力证明了南方县数户口到宋代远远超过北方的事实。
  C. 文章按朝代先后顺序来介绍陶瓷,先说唐,再说宋,然后元明,显得层次清晰。
  D. 文章论述“唐中叶后中国经济文化偏倚南方”,先概括原因,再列举现象,符合认知规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经济文化自安史之乱后逐渐向南转移,应举人数及宰相人数到宋中叶后,都南多于北,甚至明代宰辅数南方占三分之二多。
  B. 宋元明清时,黄河水患的有无,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衰落与兴盛,有密切关系;到明代,还强抑黄河水南行与淮水合流,导致黄淮水害。
  C. 不管是宋辽对峙,还是宋夏对峙,自古以来,我国北方是战事前方的冲激区,南方则是战事后方的退遁之所,北方所受祸害比南方惨烈。
  D. 宋仁宗、神宗时都重视水利建设,南方水利建设对我国经济文化南移有不同程度影响,在经济文化南移的背景下,明代天下租赋,多在江南。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项,“囊括”词义过重,范围扩大,原文为“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需赖东南财赋来运转。北部各道、州、县,自河南、河北以至两京,皆残破萧条,奄奄欲绝。自此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逐渐向南转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假如推选中国地名中的最美汉字,一定非“阳”字莫属。有人曾对现今省会、地级市和区县级地名进行统计,带“阳”字的地名多达117个。其中两个省会城市为贵阳、沈阳,地级市有南阳、岳阳、资阳、辽阳、揭阳等19个,再小一级的阳字地名更多达96个。而且,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老古董”,有的甚至沉淀了几千年。对那些带有“阳”字的地名,古人也是极为挑剔和讲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