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120+5870+5950字。
第1辑 王国维:旧学城垒上异样的光辉
小天地走出大学者; 老实得像火腿;备受质疑的辫子;三十年至交的决绝;从容走向生命的末端
在2006年百度举行的“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活动中,他名列榜首,成为本次评选中的“国学第一人”。
他是一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堪称“通才”,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
梁启超称赞他“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他,就是王国维,被世人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人物小传】
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1877年12月3日出生于浙江海宁。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其年苦读,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22岁进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1901年赴日本留学,1902年因病归国,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埋头文学研究,1904年发表《红楼梦评论》。1906年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戏曲考源》《唐宋大曲考》《曲录》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逃居日本京都,以前清遗民的身份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研究。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1925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地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精华素材】
小天地走出大学者
王国维祖上世为农商,几乎无人做过像样的官,父亲连个秀才都不是,无论父亲怎样望子成龙,王国维本人也是屡考不中而主动放弃。22岁,他离开家乡海宁到上海担任报社校对,跨出家族世代致农经商的小天地,走出徒手空拳闯天下的第一步。在罗振玉的扶助和支持下,王国维在读书治学的道路上开始了踏踏实实的探索。在上海哈同花园的主人办的一所“野鸡大学”里主编学术刊物,王
……
第2辑 徐悲鸿:中国近代美术之父
父亲的启蒙教育;上海的艰难求索;苦涩的留学生涯;成功的探索者;抗战中的画家情怀
他是中国绘画史的一座丰碑,被称为中国近代美术之父。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这位艺术家就是徐悲鸿。
【人物小传】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徐悲鸿17岁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学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
……
第3辑 启功:是真名士自风流
自设“启”姓当始祖;没有学历的教授;独创“五三五”字体;从不温习烦恼;智慧人生多幽默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多少人不安于自己的命运,梦寐以求的是当富翁,做名流。这或许无可厚非,但是有一句话我们应当记取,那便是:是真名士自风流。一个 “真”,一个“自”,道尽了名士浑然天成的风流气度。人生当如水,如水一样柔软平易,如水一样顺其自然,神聚则汪洋恣意,形散则化雾成烟,以原色为本,做真实的自己。启功先生正是这样的风流名士。
【人物小传】
启功(1912.7.26—2005.6.30),中国书法家,书画鉴定家。字元伯,一作元白。满族,清朝皇室后裔,雍正帝九世孙,远祖为雍正帝第五子、和恭亲王弘昼,曾祖父溥良为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祖父毓隆为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进士。长于古典文学、古文字学的研究,曾在辅仁大学任教。1949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顾问。著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论书绝句百首》等著作,出版《启功书画留影集》以及多种书法选集。因病于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逝世。
【精华素材】
自设“启”姓当始祖
启功先生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但他在所有的书画、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他诙谐地说:“本人姓启名功字元白,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启功的高祖父这一代,因不是正室生的嫡系长子而列入旁支,从而跟着当侧室的母亲搬出了王府。当启功的高祖父死后,曾祖父已成为所谓的“强干弱枝”,以教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