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1570字。
绝密★启用前
怀仁市大地学校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 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6.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有人类以来,疫病就如影相随。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疫灾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子,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方面,疫灾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和破坏;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推动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从中国历史看,疫灾流行对我国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疫灾流行时,“死者太半”“死者什七八”“死者不可胜数”等大批人口死亡的描述,史不绝书。疫灾之祸常不单行,多与水、旱、蝗、震、饥、兵等灾结伴而行。影响最为巨大的,莫过于疫灾与战争叠加形成的兵疫灾害。《老子》曰:“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周武王克商后的“遘厉虐疾”,三国初曹操兵败赤壁的大疫,从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在北京遭遇的大疫,清代洪秀全太平军在南京遭遇的大疫,都印证着“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的事实。毋庸讳言,周幽王时期关中的大旱疫加速了西周王朝的灭亡,明朝末年的旱蝗饥疫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在先秦至清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1911年)的2682年中,至少有224个兵疫交加之年,近三千年来,在北部农牧交错带、中部南北分界线、南部海陆交汇带形成了三个兵疫灾害密集带。
疫灾激发了中国预防医学和疫病防控的进步。比如,东汉末年的伤寒大流行,催生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小冰河期瘟疫的频繁流行,造就了吴又可的《瘟疫论》;清晚期广东地区的鼠疫大流行,成就了吴宣崇、罗汝兰的《鼠疫约编》;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病原体与人类同进化,疫灾与人类相始终。即使到了今日,虽然许多古老疫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新的疫病不断出现,疫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不仅如此,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深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疫病传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传染病还有死灰复燃之势,防控疫病流行依然是当今社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的重大任务。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揭示历史疫灾的流行规律,探索疫灾的形成机理,对于当今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中国历代十分重视疫灾的救治,但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医学引入以前,不能弄清疫灾流行的真正原因,古人对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故而每当大疫之时,人心惶惶,谣诼纷飞,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总结历史疫灾的应对经验,剖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危害,对于增强民众的疫灾防范意识,强化政府的疫灾防控能力,维护疫灾冲击下的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所研究的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化,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与方法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因此,开展历史疫灾研究,追溯历史疫灾的时间过程,探究历史疫灾的空间分布,分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影响,对于拓宽历史学的空间视野,拓展地理学的时间尺度,拓新灾害学的研究领域,对于促进历史学、地理学和灾害学的交叉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摘编自龚胜生《中国古代疫灾发生的规律与思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疫灾能够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既会产生负面影响也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B. 疫灾常与其他灾害结伴而行,而与战争叠加形成的兵疫灾害影响最为巨大。
C. 旧的传染病还可能死灰复燃,因此疫灾流行的威胁在今天并没有彻底消除。
D. 古代的大疫会影响社会穏定,与当时对于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不无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着眼于我国古代疫灾,主要论述了疫灾产生的复杂原因和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B. 文章对疫灾防控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得出开展历史疫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
C. 文章在论述疫灾的影响时,举出较多的历史事实作为论据,増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文章多处直接引用古籍中的句子,既使文章论述有理有据,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幽王时期关中的大旱疫和明朝末年的旱蝗饥疫.导致两个王朝最终走向覆灭。
B. 清末正因为东北地区和广东地区的鼠疫大流行,才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C. 新的疫病不断出现,是因为人类对自然进行深入干扰.导致全球环境发生变化。
D. 虽然疫灾激发了古代预防医学的进步,但古人对疫灾流行原因的认识依然有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难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今各路商家开始瞄上了用O2O平台改造“自行车”的机会,希望给“自行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共享单车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政府目前对这一新鲜事物也处于善意的观察期。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