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670字。

  第2课 故都的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是啊,秋天是一个意蕴丰富的季节,人之于秋,往往有一种不能自已的感动。正是这种感动,催生了无数优美的文字。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既有“轻寒正是可人天”的“惬意”,“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的“畅快”;也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悲”,“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愁”,“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今天,我们来学习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的“秋味”。
  1.走近作者
  生平
  经历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成员们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1928年,郁达夫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郁达夫为发起人之一;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主要
  作品 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迷羊》,小说集《沉沦》。
  2.背景解读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也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1934年8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相关常识
  (1)创造社
  1921年6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创造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