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20字。
《登高》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目标与核心素养】
1 、 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 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 有效提问, 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 、 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 、 品读经典, 了解 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 积累杜甫名句 , 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重难点】
1 、 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忧国爱民之情,提高文学修养。
2 、 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等习俗。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老眼混浊,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只能漂泊异乡。
他步履蹒跚的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诗圣:杜甫——本节课学习杜甫的代表诗作《登高》
二 、温故知新
1 、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成为“李杜”,他也被后人成为“诗圣”。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他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作品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
2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流寓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乘时而起,互相争夺底盘。杜甫本人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前往夔州。在夔州期间写下了这首《登高》。
3 、 文体知识
《登高》是一首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近体诗与古体诗(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