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题,约11300字。

  西昌市2020-2021学年度上期半期检测
  高 一 语 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试题卷8页,答题卡2页。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其他试题用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框内,不得超越题框区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51分)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屈原以身殉志、投入湘水时,绝对无法想到:那一时激起的波浪会在历代文人心中产生久远难平的震荡。如果说两汉时期,文人们还在争论着屈原的归宿到底有无意义?那么,到了晋、宋易代之际,当采菊东篱、悠然自得的贫士陶渊明,以自作挽辞、平淡而终的形象,向人们昭示了一条田园隐居的生活道路之后,屈原与陶渊明,便成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归宿的象征人物,成为历代文人经常加以比较的对象。
  其实,陶渊明与屈原在精神脉络上是息息相通的。屈原所以悲愤绝望,在于对“天道”的根本怀疑。儒、道两家学说都相信存在着公正的“天道”,这是贤士进德修业、完善自我的内在动力。《老子》说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屈原也相信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但为何存在着贤士不遇的社会现实呢?这在当时是一个解不开的绳结。屈原在《天问》中已经提出了疑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桓九会,卒然身杀。”十分同情屈原的司马迁曾在《史记》中对仁德高洁的人士往往穷饿而死的现象表示:“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中也为屈原《离骚》所抒发的悲哀情感而共鸣,并顺着司马迁的思路,指斥“天道”“报德”之说的虚妄。尽管屈原和陶渊明都认识到:并不存在一个公正无私的“天道”,但他们依旧执着于这一人格理想。所不同的是,屈原一心想通过楚王实现美政,建立功业,终于无路可走;陶渊明却在自我修善、自我肯定的同时,将并不公正的外在功名、社会承认看得轻如浮烟、毫无意义了。
  从屈原到陶渊明,这恰恰说明了一种基于文化选择的心路历程。在传统社会中,失意于仕途、困惑于人生的文人,从无路可走转变为有路可走,而且选择了自得其乐的道路。陶渊明的归去,正是古代文人在人格理想与社会现实相冲突时,所能够选择和把握的自我调适、内心平衡的一种途径,其实也是一种矢志坚守、出入有度的人生信念。自从有了陶渊明作为典范,悲愤无奈的文人便有了“柳暗花明”的转机,纷纷以追和陶诗的形式,表达“归去来”的想法。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厌倦了官场风波之后,幡然省悟自己“深愧渊明”,不知“早悟”而归。陶渊明那种身居草屋、却自得其乐的“心远”境界,更被苏轼的诗文发挥到无往而不适意、无往而不逍遥的境地。对这种“心远”境界,朱光潜先生指出,“陶渊明胸中自有无限,所以不拘限于一切迹象,他不但在诗里,而且在生活里都达到最高的禅境。”或许,那是一种文化积淀深厚的精神“田园”,是一种人的内心可以领悟的审美境界。
  时至当今,在纷纷扰扰的现实世界中,文人们也会感受到被外在诸多因素所牵制而身不由己的困境,更加渴望获得一种使自我回归、精神自在的支撑力量。于是,陶渊明笔下令人“心远”境界,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无论是花鸟、诗文,还是山水、田园,所有平淡自然的生活,都变得生机盎然、充满情趣,值得细细品味了。
  (摘编自《古代文人的归宿:从屈原到陶渊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屈原投水殉志的行为引发了两汉时期对其归宿是否有意义的讨论,更激发了历代文人心中难以平静的震荡和长久的思考。
  B. 相信存在一个公正“天道”的儒、道两家,成为了贤士们完善人格、增长德业的内在动力,让他们相信贤士定会有“遇”的人格理想。
  C. 司马迁对道德高尚的贤士穷困而死的不合“天道”现象产生了怀疑,陶渊明更是在此基础上,斥责了“天道”说法的虚假。
  D. 在人格理想与社会现实产生矛盾时,陶渊明选择了悠然自得、平淡面对,不能不说这种选择是古代文人文化选择的一个转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对比了屈原和陶渊明的不同的人生归宿,意在指出两人不同的精神追求。
  B. 引用老子的话“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为了证明老子对公正的“天道”存在与否这一问题持乐观的态度。
  C. 文章在论证屈原的无路可走和陶渊明的自得其乐都对“志”的坚守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后者更为当今文人所向往。
  D. 文章在引入话题之后,分析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说明陶渊明的选择对他之后的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如果说屈原的纵身洪流是一种对人格理想的坚持,那么陶渊明隐居田园,更为后代文人提供一种内心平衡、出入有度的选择。
  B. 苏轼官场沉浮后,深深悔恨自己没有“早悟”而归,在他醒悟后,在诗文创作上将陶渊明的“心远”之境发挥到适意、逍遥的境地,达到了“穷而后工”的效果。
  C. 对于“心远”之境,朱光潜先生认为,这不仅是陶渊明不拘于表象,内心达到最高禅境的表现,更是一种文化积淀的田园和可以领悟的审美境界。
  D. 作者认为,现实世界中的文人被众多因素牵制、身不由己时,到陶渊明笔下去寻找那种达到“心远”境界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八宝印泥
  王雄
  这是民国初年的一天。中秋节刚过,襄阳城的天气便骤然凉了下来。入夜后,江风打着口哨般的尖声怪叫在城外马背巷古渡口码头肆意疯狂,风卷着江雾细细碎碎地飘洒下来,落在古渡口的麻石台阶上,仿佛铮然有声。过往船只趴在江边,静静地歇息着。不时地有些过渡的客人上上下下,顽强地支撑着码头的人气。一只疲惫的小客船穿过江雾悄悄地停靠在古渡口码头。船客乃远道而来的王云升一家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