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4060字。
邵阳市楚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及详解
时量:120 分值:150
班级 姓名 学号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要超出框线范围;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g题。
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国”“社稷”“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保家”“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一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为公”。
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社群与个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成个人优先的立场。
(摘编自《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 分)( )
A.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倡导以人为本,但其本质强调的是以个人为本的价值观。
B.中华文化价值观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应在群体生活中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C.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价值观更注重以和为贵,和谐高于冲突。
D.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在倡导自由和人权的同时,其更强调群体高于个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针对“以人为本”的观点,比较了中西文化价值观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B.文章引用《论语》《礼记》的话,与文中提出的“天下为公”的论证目的相同。
C.文章分析从个人到天下的关系,阐述了中华文化中社群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原因。
D.文章重点阐述了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观,在行文安排上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个体虽然离不开群体生存生活,但家庭价值在个体的发展中影响并不是很大。
B.个体对社群甚至自然界所负有的责任,体现出中华文化价值观中的责任意识。
C.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主张个人权利的优先性,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
D.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主张以群体为本,与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形成鲜明冲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
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这是对经典作品特色与价值的高度凝练,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