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题,约10700字。

  油田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51分)
  1、下列词语中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铁轨(guǐ)     隧道(suì)       呼啸(xiào)      磨磨蹭蹭(cèng)
  B.娇嗔(chēn)    胭脂(zhi)       惆怅(zhàng)    黑黝黝(yǒu)
  C.嘟囔(dōu)     贬低(biǎn)      温馨(xīn)      窸窸窣窣(sū)
  D.辟邪(bì)      踮着(diàn)      高昂(áng)      无稽之谈(jī)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最令人焦灼的莫过于腐败的大肆曼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食着人的良知,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的冷漠和麻木之中。
  B.在他们笔下,可以感受到,人性与兽欲、正义与邪恶、文明与愚昧、民主与专制,无时无刻不在我们民族的所有生存领域残酷地博杀着。
  C.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D.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脑和忧愁。
  3、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 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 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 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4、下列各项中,对《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开篇连用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这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是词人向苍天的悲惨呼告,同时也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 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心中的惆怅。“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从作者抬头仰望之景过渡到低头俯视所见。
  C. “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 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5、下列对联分別对应不同的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②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亦唱大江东去;春风睡正美,迢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南飞。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 ①范仲淹 ②苏轼  ③辛弃疾 ④李清照     B. ①范仲淹 ②辛弃疾 ③苏轼  ④李清照
  C. ①苏轼   ②辛弃疾 ③岳飞  ④李煜       D. ①苏轼   ②范仲淹 ③辛弃疾 ④李煜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____________,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①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②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③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④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