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30字。
2020年南乐县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联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四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写在试卷或答题卡上。
3.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校订/校场 翘课/翘首企盼 自怨自艾/方兴未艾
B.创伤/凄怆 馈赠/功亏一篑 谆谆教诲/韬光养晦
C.混淆/混蛋 重荷/荷枪实弹 风尘仆仆/前仆后继
D.户籍/慰藉 苛刻/百舸争流 殚精竭虑/揭竿而起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搏击 端详 养植业 顾名思义 异曲同工
B.蝉联 磨砺 座右铭 凭心而论 励精图治
C.睿智 取谛 烂摊子 开诚布公 翻来覆去
D.妥帖 牟取 亲和力 人才辈出 闲情逸致
3.古诗文默写。(8分)
(1) ,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2)《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时风光。作者通过光线的明暗变化来描写山间朝暮之景色,其中写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描写山间夏天景色的句子是“ ”。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意境分为两种:“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杜甫在《春望》中所写“ 、 ”花、鸟的景象鲜明涂抹上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就是“有我之境”;陶渊明在《饮酒》里所写:“ 、 ”,菊花、南山、诗人完全融合在一起,“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就是“无我之境”
4.根据下面连环画所反映的内容,联系你所阅读的名著,回答下面各题。(4分)
图一 图二
(1)图一中“骆驼”这一外号是这样来的。(2分)
(2)图二中,祥子为什么将车卖掉?(2分)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分)
说话,不难,但又不易,要想使说的话人耳人心,只求“对”不够,① 。有趣的话,风传天下;无趣的言,泥牛入海。趣,对听众而言就是“有意思”。② ?那便是有旨趣,有理趣,有情趣。话要有趣,看似强调说话的艺术,实则强调对事物要有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没有“内秀”,难有“外优”,只有靠自身不断地学习、实践与思考,才能使话有趣,行致远。
①
②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7分)
材料一 随着国人家庭收入的增加,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国家交通条件的改善,各种机构和个人组织的游学活动日益火爆起来。但也应该看到,表面热闹的游学背后实际隐藏着诸多问题:比如,组织机构鱼龙混杂,宣传与实际不相符;价格没有监管,消费者和组织者之间权责不明。此外,游和学概念不清、游学往往变成了吃喝玩乐、游山玩水;或者名之为学,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指导。
材料二 “游学”二字在先秦典籍中已经出现。到了汉代,远赴他乡游学从鸿儒、耆宿问道的风气更盛。明朝宋濂也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记载,说自己“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学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纯粹的留学,是旅游与学习的双重文化的结合,它的内容贯穿了语言学习和参观游览,介于游与学之间,同时又融合了学与游的内容。
(1)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概括出四点与“游学”相关的信息。(4分)
(2)班里要举行“游学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学习”辩论会,你将作为小组代表发言,请你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自选观点,联系学习实际,谈谈你对游学这一传统文化的认识。(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
信誉之花
小区的西北角,有两间简易平房,每天早晨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
这就有点新鲜了。若说四五十年前城市里买豆制品需要排队,很正常,那时供应不足。可如今,寻寻常常一块豆腐,让人家排队等着买,这豆腐得好成啥样?
别说,还真就有人把这个豆腐坊比喻成了一朵花——信誉之花。
老住户都记得,十九年前,这个小区刚刚建好,就有一对年轻夫妇租用了废弃的一个材料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