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150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4.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二、预习检测
  1.孟子,名 ,字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政治上,他主张“ ”,提出“ ”的民本思想。
  《 》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1.轲子舆战国仁政民贵君轻《孟子》
  2.字词注音
  怵惕( )恻( )隐 内( )交 要( )誉 羞恶( )
  3.解释词语
  忍人:
  运:
  怵惕:
  恻隐:
  内交:
  要誉:
  乡党:
  辞让:
  贼:
  保:
  三、研习文本
  1.通读课文,读准句读,初步感知文意。
  2.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翻译全文,标注难点。
  3.展示翻译,讨论难点。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难点: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斯: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所以:
  由是观之 是: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谓:
  不足以事父母 事:
  4.读课文,分层次,把握文章思路。
  第一层( —— ),提出“ ”的观点,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