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20字。

  第一单元 3.1 百合花 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3. 感受革命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小说思路,明确小说构思精巧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体味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安排情节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明确“百合花”的象征意义,理解小说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主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小说所表达的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及作用
  2、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难点: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跟女同志说话都会满脸是汗,衣服刮破却不肯让缝,枪筒里插菊花的小通讯员,是多么的腼腆、羞涩、执拗又热爱生活呀!可恰恰是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为了救护群众放弃了自己的性命。同样淳朴善良的新媳妇一针一线地为已经牺牲的小通讯员缝着衣服,最后将自己唯一的嫁妆,那条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了那平凡的拖毛竹的青年的脸上。何其伤感,作者又是怎样巧用心思,达到这一效果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小说《百合花》。
  二、写作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作者的写作动机是借对战争年代圣洁的人际感情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三、作者介绍
  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浙江杭州人。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出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