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题,约12230字。

  郑集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学情调查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42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如改说一字千斤,那么这里就有几万斤的沉重吧。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揉杂在一起,使这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威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睎,……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曾植)。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陆杋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刘琨有“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材料二
  自先秦以降,春秋代序、日月不留的忧思就充满诗歌中。在魏晋的诗文里,亦多有感念时光飞逝、生命无常的作品。如李泽厚《美的历程》一书所言:“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溉、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建安及曹魏诗人,均处于易代之际,连年战争和频繁发生的瘟疫,剥夺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士人生活亦漂泊如转蓬。曹操、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等文人面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实以及亲友从身边突然消逝的痛苦,时光易逝与生命无常之感甚深,对生命之短促、死亡之不可避免,都有过深深的喟叹。建安文学作品感叹生命之短暂,其悲凉程度不逊于《古诗十九首》。
  与建安文人相比,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正始诗人的生命体验中,不再简单是时光飘忽的时间易逝感,更增添了世事变化无常、生命不可把握的恐惕,由此而形成了此一时期特有的忧生之嗟。自汉末以来,生命之死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消失,战争与瘟疫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是建安时期生命诗歌的主题。而到了正始,士人的非自然死亡又加上了政权之争而造成的阴谋杀戮,很多士人成为争夺权力的牺牲品。他们的诗文中认真思考了社会异常、生命异化给人生带来的悲剧。
  两晋时期悼时伤逝的主题不绝如缕,但嵇康、阮籍之后,写感时悼逝主题最为集中而且有其特色的当属陆机和由晋入宋的诗人陶渊明。陆机遭吴覆亡,北迁入洛而仕晋,这在其人生中,是至为重要的转折。遭此巨变,作为天才而又敏感文人的陆机,对生命、对人生会有非常人所能感受到的认识和体验。他和陶渊明、鲍照的挽歌辞,都是生命诗文中重要作品,形成了此一时期文学中一个颇有特色的内容。
  魏晋文人敢于直面死亡,不仅敢于直视,而且以近乎冷酷的笔法描写死后之境况,其真实的心理就是“向死而生”,要表明生命的意义在于它丰肌美颜的活生生肉体的存在,在于它可以思想、可以感知的精神的存在。生命是人的唯一,应该珍爱。
  (摘编自詹福瑞《魏晋诗文的忧生之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期以来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以致于后来人的觉醒往往是通由种种迂回复杂的途径而得以实现的。
  B.因为曹氏父子、阮籍、陶渊明的作品中都唱出了对生命的共同哀伤,所以对死亡和生命的感慨成为整个魏晋时代的典型音调。
  C.连年战争和频繁发生的瘟疫,使魏晋诗人对时光易逝与生命无常感受颇深,反映在文作品中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便十分悲凉。
  D.正始诗人的生命体验中比建安文人更多了对世事变化无常、生命不可把握的恐惕,这时期也由此而形成了特有的忧生之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种种感喟,表面看起来是无奈、消极、悲伤的,其实质恰是对人生和生活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B.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和慨叹,充斥着从建安到晋宋、从底层到贵族整个的时间与空间,构成了当时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
  C.魏晋时期的诗文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且能够千古传诵,根本原因在于其渲染了对生命无常和人生易老的悲伤。
  D.魏晋文人对生命、人生体验的真情抒发,不免带有难以抗拒的悲观情绪,但也同样包含着激发人们珍爱生命的正能量。
  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魏晋文人“向死而生”心理的一项是(3分)
  A.“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曹植)
  B.“明已损目聪去耳,前言往行不复记。”(陆机)
  C.“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陶渊明)
  D.“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阮籍)
  4.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简要概括。(4分)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
  王光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被人们誉为“当代毕昇”。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 99%的报业市场和 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海外 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